有關老年生活的感悟隨筆:壽則多辱

:老年人都希望安詳地度過晚年,然而事實上卻是人活得年歲越多,受的罪也就越多。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壽則多辱》這篇文章吧!

天剛亮,還早著呢,透過窗子就看見院子裡的那個老太太被人接走了。這個老太太是在四個兒子家輪流住的,大概是三個月的時間到了吧,所以由別的兒子來接走,這是一天也不肯多留的。看著老太太顫巍巍拄著拐杖離去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老話:壽則多辱。“壽則辱”,語出《莊子》。意思是說,人生過於長壽,由於種種原因,難免蒙受屈辱,失去人生尊嚴,長壽實在是一種痛苦。人一旦老了,沒有自理能力了,就得聽人家的,如果你沒錢還要連累別人,呵斥、打罵也就在所難免了。

雖然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一直倡導忠孝仁義,但從古至今不孝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尤其是當今農村,老人如果老了,通常是由女兒管的,兒子、兒媳大部分是不會去床前伺候的。前段時間我還在網上看到一則訊息,有調查研究表明農村70%的老人得不到善終。因為他們沒有退休金,又無經濟積蓄,衣食住行都需仰人鼻息,看人臉色,所以成為兒女們的累贅,養老也就成了問題。

就象我外婆,活了80多,平時由三個女兒照料,舅舅、舅媽也偶爾去看看,但因為得的是半身不遂,直到後來大小便沒有直覺,吃喝拉撒全在炕上,病了四年多,自己受罪不說,兒女們也連連叫苦。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拿在院子裡住了三個月的那個老太太來說吧,整天沒有一個人跟她說話,除了兒媳偶爾下來打罵或者推她兩把,是沒人理睬的,說起來真是可憐。

農村的老人這樣,沒錢看病且不說,就算是有錢看得起病,看病、住院的過程,對於多數老年人,恐怕都是畏途,難以讓老年人有長壽者的尊嚴感。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一番搶救後,終於保住生命。但鼻子裡從此插上了胃管。“進食通過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裡。”胃管至少兩個月就得換一次,“長長的管子從鼻子裡直通到胃,每次換管子時他都被嗆得滿臉通紅。”長期插管,嘴合不攏,巴金下巴脫了臼。“只好把氣管切開,用呼吸機維持呼吸。”巴金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他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家屬和領導都不同意。“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著,哪怕是靠呼吸機,但只要機器上顯示還有心跳就好。就這樣,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說:“長壽是對我的折磨。”著名作家丁玲先生,晚年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渾身插滿各種各樣的管子,她實在想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此時她已無能為力,只能感慨地說:看來,人要死還真是不容易!

人活著,一定要活得有尊嚴,至少生活能自理。倘若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甚至都沒有意識了,那就真的該告別人生了。人在世上走一遭,就是看看生活的這個世界,享受享受天倫之樂,僅此而已,除非你是帶著某種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誰都有走的那一天,應該理性對待,何必苦苦留戀。其實,人活得年歲越多,吃的苦頭越多、受的罪也就越多。要不然,也不會留下這句“壽則多辱”的古話的。

不管怎樣,我還是希冀全天下的老人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作者: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