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研究隨筆

主題研究能使問題更加集中。那么研究完後,隨筆該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主題研究隨筆,希望你喜歡。

主題研究隨筆篇一:革命傳統教育主題化的研究

回顧研究之路,感覺既充實又有實效。“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這是我最大的體會。

一、主動學習,注重過程

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實際的知識,我有意識的去了解適合幼兒理解的紅軍故事,自己也不斷的去了解中國的歷史,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養。我認識到:教師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對待幼兒,隨時注意幼兒的發展變化,作必要的層次調整。然後規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各類幼兒各有所獲,使幼兒的興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

二、積極參與,勇於實踐

平時不管多忙多累,我總能認真及時完成課題組布置的各項研究任務。尤其是針對其中的問題研究,我與其他教師共同進行深入地學習與思考,力求在實踐摸索中找到答案。從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課題研究就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

三、樂於嘗試,重在實效

在研究過程中,學校為教師創設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讓教師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我們總是積極參加研討活動,利用一切機會和同事們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我感覺自己在慢慢地成長著,進步著。每一次的教學,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反思著自己。同時,我也發現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匱乏,制約著我研究進一步的深入開展,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時刻提醒著我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以期獲得更大進步。

主題研究隨筆篇二:化難為易

提到作文,是即讓學生恐懼又讓教師頭疼的事!如何能讓作文成為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事呢?這是眾多語文教師一直追求、探討的問題。在我認為要讓學生樂於寫作文,還得在平時多下功夫、多花時間!下面就僅談談我在作文教學課前知道策略這一塊所做的一些事!

1 提供精彩的開頭、結尾等材料。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的孩子寫作文最怕寫開頭。還有一句話:“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開頭雖然難,但很重要,它可以設定懸念,吸引讀者;也可以開門見山,直抒胸臆;還可以優美的景物描述,引人入勝。好的結尾,或是全文的小結,或是引人深思,或是讓人回味。

所以,在每一單元的習作之前,也就是單元進行之中的時候,我都有意識地給孩子們提供一些精彩的開頭和結尾,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習作進行合適的選擇,或者進行模仿。開頭和結尾的選擇除了正在學習的單元教學內容之內的文章外,還包括與之相關的拓展閱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推薦給學生閱讀,仿寫。

2 提供寫作的素材

單元作文中,有很多是要求寫一件事情的。

可是,孩子們往往寫不出過程的精彩,往往幾句話的介紹,整個事情就算過去了。於是,我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學生願意參加的活動,讓他們做真正的主人,感受事情的經過,體悟過程中精彩的內心體驗。

例如為了寫好一件事,我組織了一場跳繩比賽。怕影響孩子們的情緒,我沒有說要寫作文的事。比賽開始後,孩子們盡情地玩耍。等到要寫作文的時候,一個個愁眉苦臉,不知道從哪裡寫起。於是,只好組織了第二次比賽。比賽前,提出一些注意事項。這下活動就變得有意義、有目的了。學生寫作的時候葉有話可說了。

3 提醒孩子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給孩子觀察的時間

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葉老的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作文與生活的關係。有人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越來越贊成這種觀點。留心觀察生活,就會發現許多寫作素材。但是許多同學的的有意觀察還處於萌芽階段,往往缺少主動觀察與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亮點便會如溪水般悄悄消失,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善於和及時捕捉學生生活中的亮點,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

4 避免閉門造車要走進生活

有一個單元是要寫校園的景色。我把孩子們領出教室,從走進校門口開始觀察,第一眼看到的塑像——讓孩子獨自去寫,肯定有難度,老師要提供方法——1數字描述:親自帶孩子們量一量底座的長寬高。 2緊扣主題“成長”,描述上邊的雕像及他的寓意:底座上面是一本打開的書,上面像是一顆小苗。這預示著,小苗在肥沃的泥土中才能茁長成長;就像我們這些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才能幸福成長。

然後按方位順序,西北角的柳樹林,東南角的草坪,寬闊的大操場。讓學生對要寫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5 以自己的具體的事例打開學生心扉。

以前講作文,我總愛以作文選上的事例來引導學生,這么做也確實能讓學生理解習作要求,但課堂總讓人覺得不真,不夠有“人情味”。學習《麥哨》課文之後,我認真回想了我童年裡發生的趣事,以我的真人真事作為事例引導學生。因為是老師的真人真事,所以孩子們上課時總是很感興趣。在讓學生講自己的事例時,因為有我在前邊“現醜”所以學生在講時也就沒了什麼顧慮大膽去講,為後邊的寫打下了基礎。

6 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資源——課本

可能所有的語文教師都希望有一本包羅萬象的作文教材,有一套包治百病的作文教學法,以便照單抓藥,輕輕鬆鬆地操作就能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班級學生的習作水平。實際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現在走遍書店,也很難找到一本很適合很有效的教師的作文參考書。

既然找不到,我就從實際出發,就從“課文”入手,讓學生來掌握習作方法。因為“課文”是孩子們最熟悉的,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興趣,課文中蘊含著生動的習作方法,也正是孩子們最樂意模仿和接受的。

比如我們經常提到“首尾照應”,可是究竟怎么一個照應法,還需要有具體的例子,讓學生看得到,感受得到。

《夜鶯的歌聲》以夜鶯的歌聲為線索進行記敘文章的結尾兩個自然段照應了文章開頭的三個自然段,結構上使文章前後照應。。

《麥哨》作者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里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的玩耍嬉戲的情景。全文首尾照應,行文流暢,意蘊悠長。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嗚卟,嗚卟,嗚…… 田野里,什麼聲響和著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么歡快,那么柔美。”

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麥哨聲作結:“是誰有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一忽兒,四處都響了起來,你呼我應,此起彼落。那歡快的哨聲在撩起麥浪的東南風裡,傳得很遠、很遠……”

不妨讓學生也練習這樣的開頭方式寫寫鄉村生活。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是例子”。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不僅僅是學習故事,體味情感,更重要的是憑藉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讓我們在指導學生讀課文的同時,靈活地仿照這些“例子”,也拿起筆來練一練,寫一寫吧。

二 日常小練筆

1 開發適合孩子的話題

首先,我要談的是如何給孩子們一個話題——開發適合孩子的話題。比如“名字”這樣的話題,可以寫寫自己名字的故事。每個孩子的名字都有一個故事,孩子們可以查字典了解自己的名字,可以問家長名字背後的故事,也可以圍繞自己的名字寫寫名字的故事。

2 換個角度寫寫

一次習作,最好有新的內容,新的角度,新的認識。比如,很多同學都寫過《介紹自己》一類的習作,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校和在家裡的不同表現,寫寫雙重人格的《兩個我》,觸及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出一個真實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再比如,寫《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一類的作文,我國小學生往往想想便寫,搜腸刮肚,閉門造車。我們可不可以學學外國,讓學生採訪與父母關係密切的人:他們的父母、親人、同事,獲得第一手材料再動筆習作。這樣寫出的作文,內容更具體、更真實。

3 增加閱讀量,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1)提供可供孩子閱讀的書籍

楊紅櫻寫的《馬小跳的故事》,中外名著《魯賓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等。

(2)給家長提合理化的建議

一次偶然去書店,看到一位小孩準備把一本住放進去,走近一看,原來是唐朝的故事,歷史性的,提示家長,孩子閱讀的書籍,不要僅僅局限於故事類、寫作類,閱讀面可以更廣闊一些。不僅開闊視野,還可以作為一種沉澱積累下來。

三 以反饋為平台,激勵學生展示自己

孩子有了激情,形成了書面文字,教師要適時發現、適當地給予欣賞和鼓勵。我認真批閱孩子們的每一篇文章,認真品讀每一句話,揣摩每一個詞語。我發現,孩子們真的很偉大。於是,我把自己的發現(文章中的優美語句),讀給他們聽,有時儘管是一個小小的詞語、一個短短的句子。只要用得好、用得對、用得準,也給與表揚。孩子們聽到老師念到他們的名字,很自然地挺直了腰板,臉上一種不好意思、又有些得意的微笑拂過。

作文教學就是這樣,它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只要我們教師善於挖掘它的魅力,就一定可以讓學生輕鬆寫作文,把作文化難為易,快樂寫作!

主題研究隨筆篇三:教師的微型主題研究

做為前勤一線教師,在確立自己的所要研究的微型主題之前,首先要明確學校的總主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圖,掌握學校總主題研究的發展趨勢,總主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弄清楚總主題研究的預設成果,然後積極參與學校的主題研究。

一、微型研究主題的確立

1、根據自己已經取得的教學成果確立分主題。在一定的時期內,教師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但是尚未形成規律和經驗,還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和提煉。例如: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用目標導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中彰顯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總結、歸納、提煉。這位教師適合研究的微型主題是:“運用目標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精細的設計自學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分步設計自學提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2、結合自己的教學中的弱點確立分主題。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有自己的弱點,長處我們固然可以發揚光大,但是弱點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要利用主題教研這一手段把自己的教學弱項變成強項,就要下大功夫去實驗,去研究。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中組織教學能力較差,課堂效果總是不太好,就要選擇這樣的分主題進行研究實驗。如:“提高講課語言藝術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研究”、“通過分組承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研究”。

3、根據學校總主題的研究內容確立分主題,學校的總主題一般都圍繞著課堂教學確立,特別是圍繞著新課程改革去確立。這樣我們每位教師就要在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長和教學風格的基礎上去確立分主題。例如:如果學校的總主題確立在教學模式的研究上,那么教師的微型主題就要重點考慮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上,切入點找準了,題目卻不能過大,越小越好,如:“利用小組之間競賽的方式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的研究”、“利用師徒結對的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研究”。

二、研究過程中的積累

確立了微型主題之後,既不要覺得壓力很大,又不能過於隨意。要在備課、上課、批改、輔導、聽課、評課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教學思想,不管是有沒有教研活動,無論是有沒有領導聽課,教師都要把研究重點放在自己的確立的課題上。每節課都要體現自己的微型主題研究,如果有同事聽課,要虛心聽取同事的意見和建議,不要喜歡聽奉承語言,真正能為自己的主題教研提出中肯意見和指導意見的同事才是真正地在幫助你。

此外,搞教學研究活動,還要做到“三勤”、“三比”、“三總結”。

所謂“三勤”是指:一是要“眼勤”,要多看書,多看教學研究的相關資料,或在網上搜尋一些有利於自己研究的學習資料,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圈、點、標、注;二是要“筆勤”,要做到隨筆化,一事一議,有感而談,所談的事物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三是要“口勤”,不懂就問,有問題就研討,聽同事的課要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同事聽自己的課要主動地請同事為自己提指導和改進意見。

所謂“三比”,是指實驗過程中要統計好數據,一是實驗了一個階段之後所取得的數據要和沒實驗以前的數據相比;二是把學生個體現在的表現和學生個體過去的表現相比;三是已經進行的實驗班要和沒進行這方面實驗研究的其他班的學生相比。

所謂“三總結”,一是要對實驗過程中的收穫和體驗特別是一些成功的作法總結出來;二是要對實驗研究過程中提煉的規律和策略總結出來;三是要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後及時把取得階段性成果總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