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種品質

一提到文明,我們總會想到一些現象,諸如環境面貌的整潔程度,一場活動過後的清潔程度,人們的言談舉止等等。以某次活動為例,文明素養較高者,在一場活動過後能恢復到活動前的狀態,紙屑、菸頭、塑膠等垃圾都不會留在現場,文明素養較差者則會處處留下垃圾的足跡,弄的垃圾橫行霸道。

不文明的習氣在我們周圍很普遍,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參加各種場合的活動,或是各類人員聚集,亦或是在各種公共場所,往往會將之變為垃圾場,人的聚會之後就應是垃圾的聚會了,總顯露出不文明的狀態。

我們一般將文明當作一種現象去考量,不文明現象總給人以不雅的感覺,往往使人視覺上有一種厭煩壓抑感。其實對不文明現象的認識不應止於此,文明是一種行為習慣,不是某幾次偶然的行為方式就能改變,必須在思想上轉化為自覺自愿的樂意才能形成長期的習慣,就我們周圍的環境文明來說,只有在思想上有很強的環保意識、審美素養更重要的是把我們作為勞動者擺進去,尊重他人的勞動,與大家勞動協作的意識深植於我們思想中時才能形成良好的文明舉止,這種文明素養就不只是習慣的問題而是一種思想品質,就是從思想深處意識到如果每個人都製造出肆意橫行垃圾,清潔工可能就要付出成倍的勞動去清理,換位思考,大家的一點舉手之勞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整潔還會減少清潔工的額外勞動,只有把我們看作樸素平等的勞動者,對清潔工的勞動和自己的勞動一樣充分尊重,文明行為才會變得樂意而有趣。此時我想起了兒時讀的一篇短文:清晨,天剛蒙蒙亮,周總理風塵朴朴的去工作,耳畔傳來清潔工莎莎的掃地聲,總理迎上去緊緊握住清潔工的手說:“您辛苦了,人民感謝您。”在總理心中,清潔工是起的最早、最清苦的勞動者,和自己一樣都很辛苦,只是職業不同而已,而清潔工從雙手到心靈也一定感受到日理萬機的總理溫暖的問侯。將心比心,文明就能在心中生根,文明行為也變得自然而然。

刻意規定化的文明既是種負擔又持續不了多久,只有內心生成的文明才更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文明是社會共有的思想品質,就是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協作互助、共享勞動的思想意識,我們都是平等而樸素的勞動者,都需要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有了這種文明的品質,文明行為就會遍地生根,處處開花。一個充滿文明社會一定會使世界變得更和諧、更溫暖、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