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同行讀後感

我在看,也在觀察,細細品味李鎮西所說的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的兩個輪子――情感與思考。因為有情感,李鎮西能夠在和學生玩“老鷹捉小雞”時投入地扮演雞媽媽,能夠在雪地和同學們一起做班級的造型,能夠在春天的陽光下和學生們一起鬥雞、掰手腕。李鎮西充滿了童心和愛心,他懷有兒童般的情感,擁有兒童般的興趣,具有兒童般的思維。他有胸懷,能把孩子們做的“那些動機好效果壞的蠢事”稱之為“可愛的缺點”,也能夠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因為有愛心,他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討厭在學生面前高深莫測、耍派頭。所以上課時面對學生的問候他能充滿感情地深深鞠躬;無論名氣多大他都有能誠心誠意地請自己的學生提意見,幫自己改進工作,還有獎征諫,以鋼筆相贈。

他的觀點是,教師真正的尊嚴,並非來自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固守尊嚴,甚至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所以,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的觀點在求實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長繩訓練時,跳繩的隊伍里有校長和老師的身影;學生不開心,老師會和他一起並肩散步,對其進行開解;學生有了進步,班主任請他吃麻辣米線,以示慶祝。我想我們求實的老師這所以未能形成像李鎮西那樣的大家風範,有部分原因在於雖有豐富的情感但思考不足,不能夠完整而忠實地將自己的教育行為、教育實踐特別是教育失誤進行系統的反思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對於教育結果,我們得說的多,失說的少。李鎮西也說得,但不懼怕說失。從做實習老師時他就從老教師那裡知道了,做教師一定要有博大的胸襟,對學生要有寬容心。他會向醜化自己形象的劉江道歉,會因為讓任安妮罰站而號啕大哭,含淚寫下近五千字的反思與誓言,並堅守其誓言直到今天;他不會因課代表在公開課上發難而勃然作色,反而自己羞愧得無地自容,用行動來還給學生“真教育”。正是因為他從不給自己找各種藉口和理由,所以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獲得新的教育啟迪。正是因為善於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使李鎮西由普通教師走向了教育專家。

李鎮西鮮活生動的教育故事其實只想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教育理念,以情感和思考之輪便能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大車,老師不是默默流淚的蠟燭,保持對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在反思在提升教育的品質,教師會成為一輪燦爛耀眼的太陽。

本書以成長為主線,以反思為主題,力圖比較客觀地展示作者走過的歷程。作者把他的教育實踐大體分為三個階段:“教育浪漫主義”、“教育現實主義”和“教育理想主義”。並由此展開不同階段的反思。

他的反思也經歷一個過程,從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分析,到對教育行為背後所蘊藏的教育觀念的追問;從對身邊各種教育現象的解剖,到對中國教育理論的審視……無論是微觀的還是巨觀的,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整個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

李鎮西經過努力的探索,找出了一條適合自己教育風格的一套路子,即民主教育。這種有益的探索不僅使之成為國內知名的教育專家,也為他的青春乃至人生平添了幾多絢麗的色彩。作者正是在一次次反思中,逐步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相對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