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讀後感

可以說,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樣閃光,像瑪瑙一樣純潔,像水晶一樣透明,像牡丹一樣鮮艷。而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主人們,隨著科技的發展,腦子也越來越複雜了,網路侵蝕了我們大腦的靈魂,使得我們不能像英子一樣擁有快樂,童年便在時光的步影中消失了。也許,童年是貧窮的,也是富有的,這樣認為的人可以是貧窮的公爵,無知的智者,也可以是最富有的窮人,文化低的工人。

今天我為大家分享這本書,我只要你們與我分享一下珍惜童年的心情。因為我已經七年級了,現在,我已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很快,我即將告別童年,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林海音女士緬懷童年的心情。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愚駿而神聖的嗎?

這本《城南舊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縷清風,讓我知道別錯過童年,花兒謝了還會開,太陽下山明天還會爬上來,我的童年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希望《童年》這首歌將在我的心中輕輕地吟唱……永遠……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奪目光輝;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美好心靈。在我內心的深處,曾經有這樣一本書,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陽,讓我來介紹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吧:《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態來記敘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書中配有照片,圖文並茂,讓人更深切的感受到“舊”這個字的深刻含義:古城的殘片,大柯的幾根垂落枝條,瓦隆中存留的枯葉,臨街老店被塗蓋的字號,半扇院門的的插閂,還有屋頂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牆上的冬雪……

也許,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它代表經歷滄桑後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讀著《城南舊事》,我漸漸地走近了書里,看著英子在城南度過的幸福童年,它們就像是一股細流靜靜地,慢慢地滲入我的腦海中∶緩緩的駱駝隊、惠安館、胡同的井、鬧市僻巷、草垛子、這些地方所浮現的人物:冬陽下的駱駝隊、井邊的小夥伴妞兒、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我們”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與“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築成的,但是他們都是在歲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夢,頓然破碎。可以說,童年時的每秒每刻都是一個人的重要的段落。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是英子的童年卻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戲劇化的,但是卻是很真實、純樸,那樣得純淨淡泊,彌舊溫馨。

當讀到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玩時,我真擔心秀貞會不會做出傷害英子的事;當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夥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英子不僅僅幫助他們母女重縫,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鑽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秀貞的親人)。此刻,我不竟為英子感到驕傲,一個六歲的孩子竟懂得友誼,懂得愛,這大概是一種來自生活的力量鼓舞著她在成長吧!讀著讀著,我的心時而心驚肉跳,時而輕鬆自在。我覺得很奇怪:難道英子不害怕秀貞嗎?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她有一顆純潔淨化的心靈,正是她有了這一顆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而世俗上的快樂,不過是金錢和名譽。

《城南舊事》,看似平凡的一本書,卻講述了一個悲慘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這本書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小說集。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那雙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與單純,卻道盡了人世間複雜的情感糾紛。

作者並不刻意表達什麼,只是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天真的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惠安館》中,小英子並沒有因為秀貞的“瘋瘋癲癲”而感到畏懼,還想盡辦法讓秀貞和妞兒母女相認,體現出了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質。

《我們看海去》,蹲在草叢中的厚嘴唇小偷,一個美好的約定,展現了孩童眼裡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

《蘭姨娘》中,“狡猾”的小英子別有居心地做了一回月下老人,為漂亮愛笑的蘭姨娘和德先叔牽線搭橋,一掃母女倆多日來的煩惱和隱痛。可見小英子是多么機智。

《驢打滾兒》中,宋媽的堅強、倔強與她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肺病而從此離開了人世,小英子也從此告別了這段童年生活。

相比之下,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人情味……

不管是人、還是那裡的一草一木,他們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英子記憶里深刻的人物。但是這些人都伴隨著童年的腳步聲里去了、消失了。童年的回憶,就此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當中最美好,最快樂,最重要,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時光。童年就似孩子溫馨的臉蛋和純潔的心靈,充滿了喜怒哀樂。童年又是一個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鹹,這種種感覺都讓你品味到了人生的開端。

童年不僅是人生的開端,也是回憶的開始,也是樂曲的前奏。它代表經歷滄桑與坎坷後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

林海音的童年已經永遠地過去,《城南舊事》這本書表達出了她對家鄉的思念與童年的懷念。

花兒謝了還會再開,曲終了還能從頭再來,溪水流走了還有一汪新的明泉湧來,但是童年是一去不復返的。希望大家珍惜這寶貴的童年,珍惜這一分一秒的快樂時光,充分利用童年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多年後回想時,滿是遺憾……

也請大家記住自己的這段純真的童年時光,記住兒時玩鬧的夥伴;充滿友情的國小校園;童年動聽的歌聲,童年的一切一切……

讀完文章,我突然對林海音感到好奇。為什麼她可以時隔多年還清楚記得自己的童年,甚至是每一段對話?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連發生的事情的大概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幾件最近提起過,比較大的事情,而且也只能記住大概。比如我知道大概在2024年的時候去雲南西雙版納遊玩過,但是遊玩了什麼、怎么遊玩的早就忘記了。可見林海音的心細。我們現在記住童年瑣事的唯一辦法就是靠寫日記了。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童年,也許幾十年後,我們童年居住、曾經去過的地方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找不回最初的感覺了,也就只能靠照片、日記懷念過去了。

除了電影中無法表現心理活動、“蘭姨娘”部分被刪除之外,電影還有一些改動。比如在“惠安館”部分,對秀貞為何發瘋作了解釋。是因為思康叔說是去幾個月就會回來但最終一去不回,再加上秀貞剛生下小桂子,在自己熟睡的時候,孩子被父母偷偷抱走,丟在城門下了。思康叔一去不回的情節,在電影中卻被改成思康叔被好些人帶走了,“外頭風聲很緊,北大已經抓走不少人,等著過堂呢!”這讓電影增加了一份政治色彩,也許是為了突出表現當時社會的黑暗吧。另外,文章和電影在這一部分結束時都有秀貞和小桂子一起趕火車的內容。如果像這樣更改了故事情節,秀貞也就知道思康叔去了哪裡了,也就不用趕火車了。但秀貞最後還是趕火車,這和前面的情節矛盾。所以無論怎么說,這種改動都是不合理的。

原著和電影的區別主要就是這些了,下面要說的就是對原著的理解了。

英子還是一個天真的小女孩,這是她最突出的特徵。當人們都遠離惠安館的秀貞,說她是瘋子的時候,唯有英子不怕她,走上前和她交流、玩耍;當人們都在議論盜賊每天偷家裡東西的時候,唯有英子在草地里見到了那個善意的賊,並且和他交為最好的朋友,說自己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壞人。後來自己無意中揭露了賊的身份,讓賊被抓走了,甚至差點流下眼淚。

英子更是一個聰明的小女孩。這也許和天真的小女孩矛盾,但是的確是這樣的。英子用孩子的眼光就能看待覆雜的世界,的確很聰明。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城南舊事》在回憶童年的同時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的原因吧。

上周一(指2024年2月24日),我們學習了《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它選自林海音的著名作品《城南舊事》。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篇幅不長,因此老師在第三天,也就是上周三,布置了閱讀《城南舊事》的任務。同時在第三天上午的兩節連續的語文課(作文課)上,老師給全班同學播放了《城南舊事》電影版。回家之後,我閱讀了《城南舊事》,發現電影與原著相比有一些增減。

《城南舊事》共分六個部分,分別是“冬陽童年駱駝隊”、“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其中第一和第六部分內容很少,只是一前一後的總結性文字。中間四個部分是主要內容,每個部分各講了一段故事,每段故事都有一個中心人物。“惠安館”的中心人物是“秀貞”,“我們看海去”的中心人物是蹲在草地里的賊,“蘭姨娘”的中心人物是“蘭姨娘”,“驢打滾兒”的中心人物是“宋媽”。

這部小說是林海音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寫的是在舊時北京城南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小說和高爾基的《童年》類似,都是通過小孩好奇的眼光來認知世界,用自己獨特的看法對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因此她也不可能辨別一切事物的是非,比如她無法分清海和天、好人和壞人。

小說的字裡行間既有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寫。沒有這些心理描寫,直接引出後文會讓人不理解原因。小說中的很多情節都為下文埋了伏筆。例如在“惠安館”部分中,先對妞兒的外貌進行了描寫——眼底下有兩個淚坑,這才讓林海音和秀貞相處時發現秀貞也有兩個淚坑以後,結合秀貞的描述,最終發現妞兒就是秀貞失散多年的小桂子。在“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更有好幾個做鋪墊、埋伏筆的地方。如“媽媽今早的眼睛紅腫著”、爸爸的夾竹桃的敗落、老高的話語都為文末“爸爸的花兒落了”埋下伏筆。

而這些都是在電影中不能表現出來的。不過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把文字轉變成影像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所取捨。把幾天才能閱讀完的一部小說壓縮成90分鐘的電影,對導演的要求很高。電影增加的是一些在原著中沒有的對話,不多,主要是減的。在看原著的時候,我發現“蘭姨娘”這一部分比較陌生,好像在電影中沒有出現。之後證實的確沒有出現。刪去“蘭姨娘”這一部分,就相當於刪去整本書五分之一的內容,導致其中有關宋媽的一系列事情都刪去。巨大的改動讓人們產生了疑問。網上對於刪除這一部分有兩種猜測,一是說可能為了電影“整體結構”的考量,二是說可能因為“蘭姨娘”這個“姨太太形象”過於負面。

無論如何,刪除這一部分應該是和原著有很大不符的。影片對原著的大變動讓感情基調變得沉重,但原著的感情基調應該是哀而不傷的,林海音是樂觀積極的。由此可見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以後更應該讀原著,得到更真實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