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然這道》有感

五年級小學生讀後感:讀《自然這道》有感

作者:魏梓旭 年級:五年級

前幾天,老師教我們了一篇課文—《自然之道》,讀完這篇課文,我內心深有感悟。

文章講述了作者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他去那裡就是想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幼龜稍不留心就會成為嘲鷹、海鷗、鰹鳥的口中之物。當一個幼龜出來偵察時,差點被老鷹吃了的時候,作者把它救回大海。結果,卻使巢中數千隻幼龜得到錯誤信息,被食肉鳥吃掉了很多。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感受頗多。特別是讀到“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和“不一會,數十隻幼龜已成為了嘲鷹、海鷗、鰹鳥的口中之物。”時,我深深地為這些幼龜嘆息,更為這些不遵守自然之道的無知的人而憤怒,這使我想起了在三年級發生的一件事。

我讀三年級時,養了一些可愛的、又白又胖的蠶寶寶。那時的我,對蠶一無所知,只是覺得它們好玩極了,以致於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起初,蠶寶寶該吃吃,該睡睡。但有一天,我發現有一隻個頭很大的蠶一直昂著頭,不吃也不睡。我急了,找來棉簽,使勁把它的頭按下去,奶奶連忙阻止我。可是已經晚了,不知是本來就沒耐住飢餓,還是出於無奈,那隻蠶在小主人的“幫助”下,大口吃了起來。結果,這隻蠶在幾天后就死了,我放學回家一看,哭了很長時間。

殊不知,蠶寶寶不吃不睡的時候,是在休眠,如果不休眠,就不會蛻皮,不蛻皮,就不會長大,就不會吐絲,更不會破繭成蝶,在空中自由地舞動。我由於不懂得蠶蠶生長的自然規律,結果好心辦壞事,害死了它。

課文《自然之道》中的故事,和我養蠶的事情,讓我明白了大自然的道理:人們做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僅從人們自身的主觀願望出發,不遵循客觀規律,即使是好心,也會帶來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