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450字

趁著放寒假,我看完了《三國演義》。一次次勇與力的互搏,一回回謀與略的較量,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

《三國演義》圍繞著漢室宗親劉玄德展開。劉玄德雖為皇親國戚,卻十分貧窮,靠販賣草鞋為生。二十幾歲的時候,黃巾起義,劉玄德與同想為國效力的關雲長和張翼德結為兄弟,斬黃巾除董卓,收了常山趙子龍後又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孔明,在這些文臣武將的幫助下,他打出了一片天地,與東吳孫權、北魏曹孟德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看完了書,我最佩服的當數皇叔劉玄德。其實劉玄德並不厲害,空城計他絕對使不出來,讓他上戰場領兵作戰,他也不會打。但為什麼他還是經常能贏呢?關鍵就在這兩個字:仁義。因為他仁義,趙子龍才會死心塌地地跟隨他;因為仁義,諸葛孔明才肯出山,為他出謀劃策;因為他仁義,那么多平民百姓才這么信任他,這么支持他。他的仁義,彌補了他的一些缺陷。使他在諸雄爭霸的時候也能異軍突起,匡扶漢室,登上王位。

如果劉玄德不仁義,那么他或許也不會得到那么多猛將與謀士,他只會像一個草芥百姓一樣,看著孫權與曹孟德對決,也不會那么出名,那么膾炙人口了。如此看來,仁義,真乃得天下之關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