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中學生讀書筆記10篇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細細品味,認真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弟子規》讀書筆記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中的貴端和慈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貴端是指以端莊為貴,慈的意思是指仁慈,我再來鞏固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吧。

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待家中的婢女僕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在生活中,你在寫字,同桌不小心靠了一下你的胳膊,你會在本子上畫一條斜線,只得撕掉重寫,你會非常生氣,並找一個時機故意靠他一下,這樣你們就會產生矛盾,對誰都沒好處,從今以後,我們要學會寬厚待人,學會容忍。

弟子規讀書筆記

在我們上國小開始,我們就開了國學課,第一冊國學書的內容就是弟子規。我小的時候也知道弟子規,但內容不是很理解。自從學了這門課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像有好幾次爸爸教訓我的時候,我都對他說的很不以為然,感覺他說的不對。讀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我就臉紅了起來。還有每次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已經開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細細品味,認真學習。

《弟子規》讀書筆記

這一段時間,我跟媽媽每天晚上看錢文忠教授解讀的《弟子規》。天啊,一句話竟然解讀了十頁。第一章里的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聖人孔子教訓我們,要守規矩。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其次要做事謹慎,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對大家有愛心,並且親近品德高尚的人,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其實,弟子規原來不叫弟子規,而叫訓蒙文。聽說是一位學者,把訓蒙文又重新修訂了一下,並把它改名為弟子規。雖然大家買弟子規的時候,原著都是李毓秀,但是修訂卻有兩個人,一個是賈有仁,一個是賈存仁。錢文忠教授認為是賈存仁。他還給我們講了很多例子。

說來說去,總序就是圍繞著“規矩”兩個字來寫的。

品讀經典,傳承國學

接受近二十年的國家教育

成績名列前茅

重點大學碩士學位

在全國最好的科研單位實習

······

對於一個整天研究外文文獻,接受西方科技教育,崇拜美國自由的人而言,國學意味著八股文、之乎者也這些令人費解的文章,各種不人道的條條框框、心理折磨,是古代統治者用來馴服民眾的工具。是的,在未了解之前,它已經被我貼上了“腐朽”、“霸道”、“落後”的標籤,真是應了那句“主觀臆斷、妄下定論”,現在想來有些無知。

20xx年6月,從南京風塵僕僕的返回石家莊,想在石家莊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打造屬於自己的世界。也是那個時候,在正奧醫藥接觸到了弟子規,每天晨讀,語速超快,第一次都跟不下來,由此可想,正奧員工對弟子規的熟悉程度。通過了解,正奧的董事長秦總對國學甚是痴迷,不惜拿出重金鼓勵員工背誦弟子規,只是因為自己受益匪淺,通過背誦將大家領入門,每日踐行,有機會接受中國國學帶來的好處。

出身傳統家庭的我,從小至今,出門前總會告訴家裡人,“我上學去了”或者“我去***家玩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媽,我回來了”,這似乎是一個規矩一樣,也許這就是親職教育。現在我在《弟子規》中,看到“出必告,反必面”這句話,才知道原來這條規矩出自此處,原來我一直在踐行《弟子規》,只是由於無知而未知。

背誦《弟子規》體會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讀《弟子規》有感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裡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的體會

我閱讀和背誦這篇文章後,使我懂得了以下六方面的道理:第一節 使我懂得了我們要尊老愛幼,尊敬長輩愛護兒童。努力做到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二節 使我明白了兄弟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決不能貪圖錢財。努力做到團結大多數人,做一個平易近人的好學生。

第三節 使我知道了只有早睡早起才能身體好,使每天都能精力旺盛地學好每一門功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

第四節 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欺騙他人,只有誠實待人才能使他人相信自已。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可信的好學生。

第五節 使我知道了人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好我們生活的環境。

第六節 使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我要必須充分表現自已的才華努力學好每一科功課,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

《弟子規》讀書筆記[500]

在末學看來,婚姻跟愛情不一樣。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古代人都講“門當戶對”,這是有根據的。一定要隨緣,要找志同道合的伴侶。愛情會隨著時間慢慢變成一種習慣,習慣又會慢慢變成一種親情,而隨之,年輕時的激情會慢慢消退。

為什麼現在的離婚率逐年攀升,就是因為太兒戲,不夠重視。“閃婚”“試婚”等這樣的新詞出來,真的讓人很心酸。想想傳統的婚姻,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現在呢?像玩過家家一樣。因為男女關係的混亂,而造成現在男女生理問題的疾病也越來越多,受到傷害的孩子也越來越低齡化。作為90後的我,也更感責任之重大。末學也是剛從中倖免逃脫出來的一員,也更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受益,能覺醒。

真正的愛情是成全別人,是希望對方幸福快樂,而不是占有跟欲望。現在的青少年都想擁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就像言情小說,像偶像劇里一樣。那只能是幻想。真正的愛情就是相濡以沫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雞毛小事,它是一種很平和很微妙的感覺,就是用心去感受。所以,對於愛情,一定要理性,而非感性,“衝動是魔鬼啊”。

愛的語言是正直的,那些只會花言巧語的人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就像老師說的:“因為誤解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對愛不了解,很可能拿著愛到處控制別人。愛的行為是成全對方的善良,成全對方對的行為。女德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助夫成德啊!在末學心中最完美的婚姻就像歌里唱的那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坐著搖椅慢慢聊”。

《弟子規》讀書筆記[500]

家庭安定,國與興邦。一個家庭的組成一定要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的,而人倫關係中首正夫婦。夫妻之間不和諧,會致使婚姻的破裂,而離婚率的攀升,直接影響著下一代的教育,從而帶動犯罪率。當犯罪率高時,再有錢、有地位,也不會有安全感,社會治安不好,源自於家庭,婚姻不好源自於沒有學孝道。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孝沒做到,恩義、道義的人生態度就沒法形成,就會長利害。《孝經》又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就是說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愛護他人,是違背德行的事。因此,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是個大染缸。不學好的,一定會學壞的。那么,我們身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什麼好的給我們的孩子呢?

讓孩子從小接受聖賢的教誨。《中庸》裡面講,物之終也。至誠可以感通,真誠的言語和行為,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他的影響。正如孔老夫子、范仲淹的精神,永遠垂範後代。因此,孩子從小知道用真誠、用愛心經營他的人生,從小有人生格局、有智慧,就會減少摸索,相信他會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無論是一個教育者,還是身為父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則,也就是當孩子的好榜樣。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示範。

《大學》里有句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和行為。而學問則貴在力行,學一句,做一句,讓孩子從小深刻感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在聖賢文化的薰陶中成長,從小就懂得了培福、積福,為社會造福。有一顆為人著想的心,那他的福分將會伴隨一生。

《弟子規》讀書筆記[500]

今年12月份以來,我公司開展了《弟子規》學習交流活動,各位員工都受益良多,今天小編整理一下公司員工小冉的《弟子規》讀書筆記與大家一起談論。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弟子規》作為國學經典,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知的規範,應知的道理。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我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首先闡述了如何盡孝。在“入則孝”這一節中,我最有感觸的一句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依稀記得曾經的我因為心裡的小小叛逆,卻美其名曰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選擇遠離父母,同時也摒棄了他們給我規劃的人生道路。

我常常覺得和他們有隔閡、有代溝。對於他們的話,總是默默地聽著心裡卻不以為然。然而,當我步入了社會,孤身在外,尤其是遇到困難、挫折時,才開始為當初想要掙脫父母的懷抱,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想法而後悔。曾經在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時,也後悔當初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一條能夠預見未來的路,總好過現在的不知所措。當我慢慢的發現,僅僅是陪伴父母這件小事想要做到卻並不容易時,我開始害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許會成為我多年後的遺憾和無奈。

很多人都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入則孝”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並非一時之念想。所以以後我們要心懷對父母的感恩,將孝心落實到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上,這樣就不會再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為難和悔不當初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