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

一個晴空萬里的早晨,宋代詩人辛棄疾來到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那裡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著一朵朵碧綠的荷葉。岸上鋪了一層綠茸茸的青草。小溪邊有一座小茅屋,粗壯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頂,南瓜藤上還掛著幾個又大又紅的南瓜。茅草屋的後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環抱著。在這美麗的農家小院中,住著幸福的五口之家。 

詩人辛棄疾隱隱約約地聽到茅草屋內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坐在窗邊邊喝酒,邊說話取樂。 

老翁抿了一口酒,驕傲地說:“你看,我們這三個兒子真是長大了,越來越能幹了。” 

老婦忙為老翁斟上一杯酒,頷首點頭,目中儘是欣慰。 

他們的大兒子正在小溪東邊的豆田裡除雜草。只見他光著膀子,兩隻粗壯的手緊緊的握著鋤頭,彎著腰,一下一下地鋤著,雖然他已經汗如雨下,可嘴角還是有一絲笑意。在離豆地不遠處的一棵大樹下。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他專心致志,手法嫻熟,手指靈敏,很快,一個精緻的雞籠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兒子呢?原來他正趴在小溪邊,翹著兩隻小腳丫,摘下一個蓮蓬,剝出一顆蓮子,樂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態格外讓人喜歡。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樂的一家人,匯成了一副美麗的圖畫,是多么和諧,多么美妙。詩人辛棄疾被深深地感動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