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的歷史淵源和意義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學生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支持日本對我國的侵略行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最後發展成為全國人民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保衛民族獨立與爭取民主自由的堅強意志,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49年國務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背景1918年11月11日,延續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告結束。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中華民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均遭拒絕。會議竟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華民國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訊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以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遊行,他們高呼:“還我青島、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呼籲各界人士行動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這一運動得到的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或示威。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指令巴黎參加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籤字。

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什麼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認為是愛國主義,有的認為是民主與科學,有的認為是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有的認為是理性精神、個性解放,有的認為是勇於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認為是破舊立新的革命或變革,有的認為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實上也是聯繫在一起的。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