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陳獨秀:五四運動仍在進行中

五四運動固然直接由巴黎和會引發,但這場反帝愛國運動沒有呈現出"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狂熱,不能不說與新文化運動開創了開放的世界視野有關

陳獨秀天生是一個具有叛逆性的知識分子,向來不憚以異端的姿態表現其自由精神。

這種叛逆性格,使陳獨秀的一生富於悲劇傳奇的色彩。五四時期,他的聲譽和影響力達到頂點,此後,從個人遭遇而言,陳獨秀為他的作為付出了代價。

新文化運動意在革新中國傳統文明,為中國帶來了各種學術思潮、思維方法,以及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等觀念;新文學運動提倡口語寫作,使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平民化道路。五四"反帝愛國運動"是前兩個運動合乎邏輯的突發形式。陳獨秀之於五四,若以"精神教父"相稱,應屬恰當。

192024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即以文化革新為宗旨:"惟屬望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巴比倫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1912至192024年間,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限制公民權利的法律和政令,輿論空間其實有限。正是在有限的空間裡,《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幾乎唯一的堡壘,五四新學人通過《新青年》發表社會、文化主張的同時,形成了一個對學生界具有影響力的思想集團。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月刊1917年初,陳獨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如果說《新青年》是新知識分子的輿論基地,北大則是新知識分子的聚會所。在北大期間,陳獨秀似乎經歷了一次思想轉變,《新青年》逐漸脫離避免直接開展政治批評的軌道,越來越多地批判北洋政府,主張開展民眾運動。次年冬陳獨秀與李大釗教授顯示出了更深的投合,一起創辦了時評刊物《每周評論》。在此前後,陳獨秀和李大釗還協助北大學生創辦了《新潮》月刊。這份學生刊物以"批判的精神、科學的主義和革新的文詞"為原則,它的創辦證明新知識界對學生的思想影響。

陳獨秀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種種主張,招致保守勢力的強烈不滿。壓力之下,陳獨秀於1919年3月辭去北大文科學長職務。陳獨秀去職,隱約傳達出五四前夕社會緊張而充滿硝煙味的氣息。

五月四日學生遊行所以發生,固然直接由巴黎和會引發,但這場反帝愛國運動沒有呈現出"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狂熱,不能不說與新文化運動開創了開放的世界視野有關。陳獨秀192024年曾說:"蓋保民之國家,愛之宜也;殘民之國家,愛之也何居乎?"他一直批判"淺薄的自私的國家主義和愛國主義"。

學生抗議活動高潮階段,有資料說陳獨秀、李大釗等教授力勸學生們不要過於激烈。但6月11日,陳獨秀在街頭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逮捕。這份宣言提出罷免親日分子、撤銷北京警察總部、保障市民集會和言論的絕對自由等要求,號召若政府不能滿足,市民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此前兩天,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發表了"出了研究室便入監獄,出了監獄便入研究室"的隨感。這些情況顯示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態度其實相當激進。

學生停止罷課以後,五四運動進入新的階段。新知識界開始分化,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社會信仰。陳獨秀認為知識分子應採取各種行動實現他們的政治目標,開始致力於"為新政治建立一個社會基礎"。至1920年,陳獨秀開始信奉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第一任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