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年節的作文:偉人的青春期

他們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新的萌芽。

這批人大致出生於上個世紀的末期,他們享受了康梁變法和清末新政以及中華民國的積極成果:受到新式教育,民主共和政體提供了畢竟是前所未有的自由。不過,這種成果少被提及,就像意識不到空氣的存在,他們充滿了不滿和憤怒。西方不僅是敵人,更是老師。

思想革命的策源地,是被蔡元培刷新過的北京大學。《新青年》、《新潮》發出時代的音,在全國捲起解放的狂潮,神聖的偶像被****,傳統的價值被重估。

鄉村的青年奔向城市,城市的青年又奔向京、滬,已經在京、滬讀書的要出國留學。

那些敏感的、青春期的年輕人,自己解放了自己。最激進的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決定拋棄一切對自由的束縛,不要國家,不要家庭,甚至不要姓。他們力求對被視為惡性的傳統具有免疫力。

1919年秋,浙江一師的同學集體拒絕參加祭孔儀式,用行動向中國幾千年的偶像孔夫子宣戰(此舉得到無政府主義者的精神贊助),學監夏尊聽了學生的要求,只是微笑著說:牛痘苗發作了!

這是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那微笑的表情,也值得玩味。

這時,中國已經民國一些時候了,但它使新的人和舊的人都大搖其頭。李大釗曾描繪過這個過渡時代,他說,光看北京的大街上的車,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個大雜燴,中國充滿了矛盾和病態。

這個時代的青年,除了切膚之痛的生存壓力,更要面對一個可能不是屬於他們的問題:救國。

中國的問題明擺著,國外的主義輸入著。什麼主義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一戰的結束使中國人對一種西方失望,另一種西方----布爾什維克革命----似乎提示了救國的捷徑。

這個時代一個特別的新氣象是:解放的新青年尋求精神上的結合,讓自己生活在被組織起來的社團里,社團按照他們所理解的民主樣式運作。所有的社團都刻意地看重會員的操行,這也許是傳統的一個烙印。

這些社團活動得並不長久。後來,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並刷新了中國******。這兩大黨都有大量活躍的五四青年。他們改寫了中國的未來。

現在我們知道,因為有這樣的青春期,因為有這種奮鬥,一批當初的五四青年,成了中國曆的偉人。

毛澤東1893-1976

湖南湘潭人。1918年夏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7年,學校開展人物互選,毛得票為全校之冠。1918年4月,毛和蔡和森等發起組織新民學會,毛當選為幹事。後來確定學會的宗旨是改造中國與世界。

1918年6月,毛第一次到北京,經北京大學教授、原一師老師楊昌濟的介紹,認識了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被安排在圖書館當助理員,得以廣泛接觸新思潮和新人物。

1919年4月,毛回到長沙,在修業國小任歷史教員。在長沙的五四運動中,毛是極為活躍的人物,他主編省學聯周刊《湘江評論》,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毛的手筆,李大釗、胡適都給予極高的評價。隨後又接手主編《新湖南》周刊。兩份周刊先後被省長張敬堯查封,毛於是赴京、赴滬,極力運動驅張,終獲成功。

驅張成功後,毛又發起了湖南自治運動,他當時相信通過人民制憲,湖南人民自決自治,建立湖南人民共和國,進而聯省自治,從而能夠建立真正共和的民國。這一失敗的嘗試,卻有全國的影響。

同一時期,通過與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的通信交流,而主要是通過與陳獨秀的接觸,毛確立了他的共產主義信念。而後,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周恩來1898-1976

江蘇淮安人。五四時期,周恩來是天津的主要青年領袖。1917年6月,他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這裡有教會背景的南開中學。在校期間,周的演講、戲劇表演天賦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了。他是《新青年》的熱心讀者。

1917年9月,周到日本留學。在日本的19個月間,他從河上肇教授那裡第一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還從朋友那裡看到《資本論》。這深深影響了周對如何拯救中國的思考。

1919年5月,由於爆發五四運動,周迫不及待地回國。他成了新成立的南開大學的註冊生,並擔任學校《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主編。他撰寫了大量文章,宣傳反抗和犧牲,組織學生運動。

1919年9月16日,通過組織覺悟社,周把天津愛國的男女學生組織起來,並創辦了由他建議的白話文不定期小冊子《覺悟》。鄧穎超也是社員。成立不幾天,周即請李大釗來給社員演講。

年底,因為抵制日貨,周與另外3名學生領袖被捕,失去自由6個多月。在公審中,周對法官連連發出質問。他們的出獄是一次英雄式的凱鏇。不久,周即赴法留學,他以及很多學友成了中國歷史的巨人。

王光祈1892-1937

四川溫江縣人。畢業於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北京中國大學,在《京華日報》任編輯。1918年6月,王開始積極地組建少年中國學會,任籌備組主任兼會計,並由他草擬了會規。王多次著文,闡述少年中國學會的宗旨,號召會員進行教育活動、創建工讀互助團,用此局部的新社會,逐步改造中國,在當時的知識青年中很有影響力。

五四運動的訊息能及時傳到成都並在那裡掀起狂瀾,應歸功於王光祈發給成都《川報》的通信和電稿。

1920年3月,王往法國留學,後又由法入德,醉心於研究中國古樂,並主張音樂救國,認為中國的出路就是音樂。這讓王的早期的崇拜者感到荒謬。以後執教並病逝于波恩。

傅斯年1896-1951

江西永豐人,生於山東聊城。1913年,傅進北大預科,1919年畢業於北大中國文學系。1918年下半年,以傅為主的北大同學,組成新潮社,請胡適作顧問,以傅任實際主編的《新潮》雜誌也於1919年元旦問世,這是繼《新青年》後主張白話文學運動和思想革命的第二份刊物,銷量在15000份左右,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