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寫作技巧與提高

小說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第三,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因此,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為"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人物典型化

第一種,以生活中的某一個原型為主,加以概括、想像和虛構,從而創造出典型人物。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個表兄弟。魯迅結合平時對黑暗社會的多方見聞,改造了這個瘋人形象的內容,賦予人物以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塑造出了狂人這個藝術典型。

第二種,在廣泛地集中、概括眾多人物的基礎上塑造出典型人物。這就是魯迅說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巴爾扎克在談人物塑造時指出:"為了塑造一個美麗的形象,就取這個模特兒的手,取另一個模特兒的腳,取這個的胸,取那個的骨。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體裡去把描給變成現實。如果他只是想去臨摹一個現實的女人,那么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讀者乾脆就會把這未加修飾的真實扔到一邊去。"

魯迅筆下的人物大多是這樣的。他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一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髮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有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作品,其中的人物都是指不出生活原型的。這種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說比用某一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更為困難,然而,一個真正的小說作者是必須掌握這種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的。以上兩種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有時可以在一個作品中同時運用,即可以用一種方法塑造某一人物形象,而用另一種方法塑造另外的人物形象。

刻劃小說人物注意

(一)小說中的人物和真實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虛構的,而這種虛構的人物來自小說作者的心靈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靈魂、性格、氣質的"臆造"的人物。小說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說的國度里,這個國度是一個敘述者與創造者合而為一的世界。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指出:小說人物在人生中的五項主要活動--出生、飲食、睡眠、愛情和死亡等方面,都有不同於真實人物的特點。只要他了解他們透徹入理,只要他們是他的創作物,他就有權要怎么寫就怎么寫。這就說明:小說人物由於是作者展開想像、通過虛構創造的,因此他不同於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學習小說寫作,不能不首先明白這個問題。

(二)小說人物與作者自我之間是一種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莫泊桑在《談小說創作》中告訴我們:作者寫的不管是什麼人物,"我們所表現的終究是我們自己","我們要使人物各各不同,就只有改變他們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和我們'自我'的生活情況,這'自我'是大自然用不可越逾的器官限制所形成的。""要使讀者在我們用來隱藏'自我'的各種面具下不能把這'自我'辨認出來,這才是巧妙的手法。"

同時,莫泊桑又指出:我們作者"如果對人物進行了充分的觀察,我們就難免相當準確地確定他們的性格,以便能預見他們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行動方式,如果我們能夠說:'一個具有這樣性格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事',但決不能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能夠一個個地確定人物自己的非我們所有的思想中的一切最隱蔽的活動,那些與我們不同的本能所產生的一切神秘的希求,他那器官、神經、血液、肌膚和與我們特殊的體質所決定的曖昧的衝動。"這就是說:作者根據自己的藝術構思塑造著人物,但人物卻對作者

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作者三番五次地進行藝術構思,修改自己的人物性格,要人物活起來站起來,是典型又是個性;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一旦活起來站起來,他就要頑強地按照他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思想性格、個人氣質來思考,說話,做事,行動,抒發內心情緒。這時候,他常常要跟他的作者發生爭執,提醒作者應該怎樣描寫他。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的筆就只好順著人物自身的行動進行寫作。當然,這種情況是只有在進行認真、深刻的藝術構思後才會出現,草率從事是寫不出真正的小說人物的。

(三)小說人物的個性特徵需要通過真實的細節描寫體現出來。在小說寫作中,細節描寫對人物的個性化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真實的典型的細節首先是行動方面的,也可以是語言方面的,或者是心理活動方面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作家劉真從創作中體會到:"作品中的細節,就象活人身上的細胞,是藝術作品的靈魂,所謂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細部來決定的。""一個細節很難構成一篇小說,可它常常是一篇小說的引線或基礎。"(《首先要攻下的難關》)

學習小說寫作,一定要下功夫尋找這樣的細節--看似無所謂卻有重要意義的細節。因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正是由許多適當而具有力的典型細節來完成的。唯有把許多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有機地貫串起來,組織起來,才能達到從典型環境中描寫典型性格的目的。另外,有的作者還常常通過寫人物小傳分析人物性格。這種人物小傳對作者掌握人物性格有一定幫助,初學者也可在習作小說時採用。

構思故事,安排情節

故事是小說的基本面,沒有故事就沒有小說。這是所有小說都具有的最高要素。"(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小說家的技巧首先在於會說故事。"(伊莉沙白·鮑溫《小說家的技巧》)

故事是什麼呢?"故事是一些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早餐後中餐,星期一後是星期二,死亡後腐爛等等。就故事在小說中的地位而言,它只有一個優點:使讀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將發生什麼。故事雖是最低下和最簡陋的文學肌體,卻是小說這種非常複雜肌體中的最高因素。"(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第22頁)

然而,初學寫作者必須了解,小說的故事和一般意義上的故事是有很大區別的。小說的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這種虛構--臆造由於作者充分發揮了想像,並進行了巧妙的組織,讀者會覺得比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還要真實可信。當然,發揮想像構思故事絕對不是毫無根據地胡思亂想,胡編瞎造,而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作為構成作品情節的基礎,從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和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中,選取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事件,經過提煉的加工改造的功夫,構成富有表現力的情節。這種提煉的加工改造,就是情節典型化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根據提煉出的主題,從人物性格出發虛構故事情節,這是小說構思的基本原則。學習寫作小說必須懂得情節及其與故事的區別。情節是什麼?高爾基認為,"文學的第三個要素是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繫、矛盾、嶼、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係,--各種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長和構成的歷史。"(《和青年作家的談話》)也就是說,情節是環繞著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所展開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愛·摩·福斯特指出:"情節是小說中較高級的一面","情節是小說的邏輯面","情節同樣要敘述事件,只不過特彆強調因果關係罷了。"(《小說面面觀》)

傳統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破題、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等五個環節。當代小說的情節安排已經不受這些環節的限制,如有的沒有破題,直接寫開端;有的可在高潮中暗示結局。在寫作時,情節通常是由場面和線索構成的。場面,指小說中被處理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的具體的矛盾衝突--人物之間的關係,它是比事件更為具體的生活畫面。線索,指把人

物活動貫穿起來完成情節發展的事物或事件。短篇小說多為一根情節線索,也有兩根的,一是主線,一是次線;一是明線,一是暗線。安排故事和情節需要使用"大綱"。一般來說,"大綱"包括:1、主要人物表;2、故事要點;3、重要場面;4、作品主題;5、篇章結構。這樣的"備忘錄"式的大綱,雖然在實際寫作時會有修改,但是它比沒有大綱要好得多,尤其對初學寫作小說的人更為重要。六、精於首尾,善於敘述一篇好的故事包含三個要素:一是必須簡單;二是能引起讀者廣泛的興趣;三是要有一個好的開頭。所謂好的開頭,不僅僅是個結構的問題,實際上是小說如何截取生活片斷、恰當地"切入"的問題,是小說的總體構思的問題。好的開頭必須直截了當,引進人物,展開故事。至於結尾,在短篇小說寫作中同樣重要。這是因為好的結尾可以提高和深化作品的的思想意義、加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優秀短篇小說的結尾,或給人以人生哲理的思索,或給人以希望和鼓舞,或使人掩卷深思對於整個作品的敘述的技巧--寫的技巧,同樣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王蒙指出:"構思得差不多了,靠寫。寫,不僅僅是把想好的東西記錄下來。固定下來,寫,是創造的最重要的階段。正是在寫的過程中,你的思維活動、感情活動、內心活動才空前活躍起來。"那末,怎樣來敘寫?可以像寫章回體小說那樣去敘寫,也可以像書信那樣去敘寫;可以連貫性地敘寫,也可以間斷性地敘寫應該看到,短篇小說的敘寫是十分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