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小說內容簡介

《我不是潘金蓮》確是一部意味深長的小說,它是窗含西嶺千秋雪。小說的結構很有意味,只有三章,但占絕大比重的前兩章卻是序言,是悲劇。不厭其煩地講述李雪蓮試圖昭雪之路。而最後一章才是正文,不但不長,連前兩章的主人公都已經消失,剩下的是一個人人都在無限度地消費的社會,一個欲望至上的“世外桃源”。最令人啞然失笑的是小說的第三章中也有上訪的情節,其人卻是曾經因李雪蓮案而失去縣長官職的史為民,他不為民作主,回家賣肉。他上訪的目的不是為了昭雪,而是因為春運高峰期間在北京買不到回鄉的車票,急中生智,想讓自己被當作上訪者遣返回家,他的目的順利達成,押他返鄉的協警還要回去論功請賞。

這就是荒謬。當下生活的荒謬,人類存在本質的荒謬。這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的《鑄劍》,眉間尺與宴之敖復仇的意義最終被那些看客消解。《我不是潘金蓮》有過之而無不及,李雪蓮上訪的意義不但被老史和眾人消解,甚至嘲弄,在這裡,意義無存。所以,第三章的題目是《正文:玩呢》。

令人悲哀的是,李雪蓮始終對社會有一種信任,尤其是對代表正義、權利的公共體系。然而,這個體系殺死了她。這就是她的命運?但真正讓李雪蓮走投無路的並不是公共體系的非正義,而是世情社會。在中國社會,有冤一定要找官方來評理,如果無處申冤,中國人總是會求其次,這就是求親人、社會的接納。如果親人、社會認為他有冤,認為他是可以信任的,那么,他就會把這種冤情留在民間,他也會生活下去。但是,李雪蓮的後路也斷了。

首先是最親的人秦玉河背叛了她。最要命的是,秦玉河說李雪蓮是潘金蓮。這個污辱是致命的。於是,原來的親人成了她世間最大的仇人。她的一輩子就是為這個人和這個仇以及她所信奉的理而活著。其次是她的弟弟和孩子,這些親人們讓她一次一次失望。惟有兒子能讓她有些溫暖,然而卻也淪為官員們的幫凶,這讓她徹底絕望。還有情人。趙大頭曾經促成李雪蓮告狀成功。20年後,當李雪蓮再次要告狀時,趙大頭又出現了。這一次,他們情投意合,並且李雪蓮為他獻了身。然而,當李雪蓮無意中聽到趙大頭在向官員報告如何欺騙她的過程時,她覺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蓮,精神世界徹底坍塌。最後是至交,表弟樂小義。她走投無路之時找到樂小義。樂小義對她也是傾囊相助。但李雪蓮卻在樂小義這裡落網了。這一筆在小說里寫得較為隱秘,是不是樂小義也出賣了李雪蓮,不是,又應該是。一個無形的網織得越來越密,把所有的人都織了進去,只把她一個人擠到了場外。她竟然成了整個社會的對立面,只有在假身份證上才能為自己“昭雪”(趙雪)。李雪蓮沒有什麼信仰——偶然間去了一趟廟裡,也不是真信菩薩。她的信在世情中,在親人間。這最後的精神依靠一旦喪失,她便無路可走。

小說中最精彩的一筆是,在人之外加了一頭牛。當李雪蓮被世人排擠得只剩下孤零零一個人時,她發現可以依靠的是一頭陪了她21年的牛。唯一能證明“我不是潘金蓮”的就是那頭牛了。但是,牛臨死前也不讓她再告狀了。牛死後,她再也沒有說話的人了。

李雪蓮只能在盛開著桃花的山坡上走向死亡。而山坡上又上演了一齣戲:當她正在上吊自殺時,她的雙腿,早已被一人抱住。原來桃林的主人來了,不讓她在這片林子裡死,而是指指對面的山坡說:“你要真想死,也幫我做件好事,去對面山坡上,那也是桃林,花也都開著,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對頭。”連路人都沒有一點兒善心,甚至還懷著害人之心。

一切皆是荒謬。生活的荒謬性迫使人們通過自殺來逃避它,李雪蓮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她找不到一塊自殺的地方。

劉震雲幾乎是笑著虛構這個故事的,幽默處處可見,但是,在幽默的語詞外,底子是悲涼。當我看完這部小說時,我不禁想問,在作者的心裡,難道就沒有什麼正義的容身之地?難道世界真的如此荒涼,如此荒謬?難道人心真的都如此,信任沒有了,犧牲沒有了,心亡而道毀了?

我想不是,因為真正一場悲劇里,滿滿當當都是一種正義。薩義德說,知識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動本身……知道如何善用語言,知道何時以語言介入,是知識分子行動的兩個必要特色。劉震雲顯然是朝著這個方向的,在李雪蓮的身上,顯然充溢著作者的同情、悲哀和希望,自然也充溢著一種對人心的信任和期待。這使人不僅想起堂吉訶德。難道,李雪蓮不是與風車大戰的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