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作文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當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家幫助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偉大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說:“給予永遠要比向別人索取快樂得多。”--古今中外的偉人對幫助所做出的詮釋,是多么精湛和深刻啊!幫助是春天的雨,當你乾渴時,為你滋潤心田;幫助是夏日的風,當你酷熱時,為你送來清涼;幫助是秋之菊,當你孤獨時,為你默默開放;幫助是冬天的火,當你寒冷時,為你送來溫暖。

人既是獨立個體的單一,也是密切相關、血肉相連的群體,是永遠離不開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的。在漫長而短暫的人生中,我們都在不斷地接受父母、師長、朋友和他人的幫助,同時更要學會去回報、幫助別人!因為,我們的生命之歌因幫助而動聽,我們的生命之河,因幫助而不乾涸,我們的生命之光,因幫助而永不熄滅,我們的生命之詩,因幫助而流光溢彩。

一個窗台上有一朵花,這間屋子就有了生氣;一棵樹上開了一朵花,這棵樹就有了金秋的希望;一條路上綻放一朵花,這條路就多情纏綿了;一個人給另一個人送了一束花,這兩個人就有了詩情畫意;一個健康人給病人送了一把花,這個病人就有了與病魔抗爭的勇氣……

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為他人燦爛一片心地,增加一縷溫馨,添一分生存下來的理由,多一些堅韌與執著,也就提高了自己生存的質量。用自己的心為他人做圃,給他人織一地綠茵、染一片色彩,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喝彩。

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這善良之花必將散發出愛心的芬芳;能為別人付出勞動是偉大的,這偉大的勞動一定能結出善念的碩果。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次受傷後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評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一個親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後的挽扶是一朵花--為別人就是幫助,為別人就是愛心,為別人就是善念,為別人就是奉獻……

我們只相信行動。不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

看看“5?12”大地震之後80後、90後們的表現吧,看看那些任勞任怨的志願者,看看那些捧出所有零花錢的孩子。這是理性的一代人啊。

因此,我願意說我是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員。沉默絕不等於道德觀模糊,一切都寫在心中,一切都寫在行動中。

我敢說:我的沉默對得起我的良心。

而且沉默往往代表著行動,不是說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嗎,不是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嗎。沉默往往伴隨著力量的積聚。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信仰的人們沉默著,包容著,同時也關注著。沉默是一種內在性的處世方式。

有誰能夠忘記,新年那場大雪中那些自發鏟雪的人們!

有誰能夠忘記,奧運聖火傳遞受阻時,那片默默護送的紅色海洋!

有誰能夠忘記,當刺耳的汽笛拉響一個民族的沉默時,那些無聲無息站出來的人們,是他們排成獻血的長龍,是他們在網上譜寫樸素的詩歌,是他們捧起溫暖的燭光默默祈福!

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20個世紀鬧得太多太喧囂了,這個時代的少年們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謹慎。對於雜誌上刊登的調查,我們都清楚那是要登出來吸引人眼球、賺取吆喝的,所以我們沉默,所以我們含糊。因為我們絕不願意說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

一直不理解李銀河為什麼把丈夫王小波的雜文隨筆全編命名為《沉默的大多數》。似乎隨著時代車輪的不斷運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選擇沉默。這是個沉默占據主流的年代。

的確,說有說的好處,不說自有不說的力量。

電視上美國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犯時總是會說一句:“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將成為案件證詞。”

這是一個太過複雜的時代,充斥著太多誘惑。不同的思想觀念左右著人們的行動。有人願意捨己救人,有人願意披露真相,也有人願意散布謠言。

因此我總是警惕地看待身邊的一切,誰能知道表象背後隱藏著什麼,連魯迅這樣的人出門都帶著短刀,“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間”,更何況涉世未深的我們,還是小心謹慎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