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不是像其它同學喜歡的童話故事,也不是一些有趣的書,而是一本可以讓我們真正看到抗日戰爭年代的偉人到底是多么偉大的書,也在這同時教會我們要為黨和人民貢獻自己一切的一本書,這本書就是《把一切獻給黨》。

這本書中有一個偉大的人物令我特別敬佩,那就是吳運鋒,他那種堅強的意志令我佩服,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吳運鐸出生在窮苦的工人家庭。在苦難的童年裡,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憶。 

他小時候不可能上學學習,只能揀煤渣,有時跑到礦山上看機器,還時不時地向工人問上兩句。由於家裡貧窮,十四歲就下煤窯做苦工,煤塵、瓦斯、地下水幾次要吞噬他的生命。北伐戰爭後國民黨叛變革命,工人武裝被鎮壓,失學的吳運鐸當工人的夢想也破滅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挑煤、撿炭渣,但沒能養活家人。後來,他一家人逃難到了湖北,仍在礦上,卻是暗無天日的學徒天涯,當工人卻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與機器相關的知識,一切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戰亂的時代給了他覺悟的意識,也為他得到鍛鍊、發揮才能創造了條件。

但是,書中更多的是講述了他在革命隊伍中的鍛鍊成長。抗日戰爭的爆發給了吳運鐸一個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們覺醒了,吳運鐸更進一步認清了受壓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吳運鐸毅然參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軍,儘管這支隊伍非常困難,不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決心永遠跟著黨。從此,為了消滅敵人,他開始了與槍炮製造緊密相連的一生。這是一個戰士的成長史,也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發展史,“把一切獻給黨”是一個在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共產黨員的心聲。吳運鐸的一生與我軍、我國的槍炮製造史一起走過,當他被派到修械所當工人以後,他和戰友白手起家,靠著師父傳授的本領,他學會了修槍,又經過不斷實踐、探索,終於造出了自己的步槍、平射炮等很多武器。他在革命隊伍里,為了製造武器不顧一切地苦打死拼,負傷流血,再所不惜。他三次負傷,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壞,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他原來是個文盲,後來卻成了掌握現代科學的軍工專家!讀到這裡,我怎么能不被他的頑強刻苦所感動呢? 

我讀完了這本書,感受到了吳運鋒同志的堅強和勇敢。他刻苦頑強的精神,實在令我感動!從他身上我懂得了什麼叫把一切獻給黨。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把一切獻給黨”這個偉大的信念。

在這本書中,我還深刻體會吳運鐸同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對事業孜孜以求的精神。荀子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吳運鐸同志正是有那種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才使得他在研製武器彈藥的過程中不怕屢次失敗、不怕身體傷殘、不向挫折和困難低頭,而是勇敢地面對困難、戰勝的形象。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都是鋪滿鮮花、一帆風順的。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想起吳運鐸那高大的形象,想起他那種面對困境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