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

今天,我又一次懷著激動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已經讀了不下十遍了,可是我,還是百看不厭。

俗話說: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紅樓我贊成,因為裡面全是什麼男人是泥女人似水的愛情故事。可是老不看三國,我堅決反對。《三國演義》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書,即可以讓我們小孩子了解古代,學會如何做人,也有助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又可以讓老人好好品味著那深奧的藝術。你也許會發出疑問,僅僅一本書,有什麼什麼藝術可言呢?其實不然,本著著重描寫蜀國多么興盛,有多少的勇兵神將,讀者會認為西蜀最後一定會一統天下。結果,西蜀悲慘地滅亡了,這是一種“撕碎的藝術”,需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在關羽和張飛戰亡之後,劉備一氣之下,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結果,落得個火燒七十萬大軍的下場.因為劉備意氣用事,而白白斷送了好幾十萬大軍的性命。自從打那一仗後,蜀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然而,偏偏又來了一個不爭氣的劉禪,更是讓蜀國雪上加霜,就像一盤棋,本已是完美無缺的,可是因為下錯了一步重要的棋,而延遲勝局,本已是在緊急時刻,又下錯了一步,無異於雪上加霜,最終,全軍覆沒,無一生還。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趙雲,而不是諸葛亮。趙雲勇氣十足,混身是膽,該出手時就出手,即不像司馬懿那么優柔寡斷,也不像張飛那么輕率。而諸葛亮呢?雖用兵如神,卻也是錯誤百出,在赤壁之戰,曹操殘敗,逃往華容道時,如果把關羽和趙雲對調,這樣,即可以讓關羽報當年的曹操的不殺之恩,還可讓趙雲殺掉曹操,以免放虎歸山,可謂一箭雙鵰之計,卻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失之交臂。在白帝城託孤那一章,劉備說過:“如果,阿斗不可扶,丞相當以廢去,另選高才,或自己當皇上吧!”可是阿斗不可扶,諸葛亮卻硬扶,天下之大,高才都多如牛毛,何況區區一個阿斗呢?而諸葛亮卻沒意識到這一點,還天天東征西討,落下個阿斗坐享其成,阿斗根本就沒有一個鍛鍊的機會,倒讓他養成了一個依賴別人的習慣.直到沒有諸葛亮後,都仍然是執迷不悟,花天酒地。這樣,蜀國還能興盛嗎?

《三國演義》真是一本絕世好書,它給了人無限的啟迪和智慧,四大名著沒有了它,將會黯然失色。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2)

讀了《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一書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相爭霸的故事。書中塑造的孫權、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家喻戶曉。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關羽,最看不起的就是周瑜。

關羽智勇雙全,在攻打樊城時,他右臂中了一支毒箭。名醫華佗給他做手術時,關羽毫不畏懼,仍舊和謀士馬良下棋。華佗割開關羽右臂上的皮肉,用刀刮骨,悉悉有聲,眾人無不掩面失色,關羽卻談笑自若。雖然關羽後來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殺死了,但是他那英雄形象卻一直印在我心中。

相比之下,周瑜卻差多了。他神機妙算,英俊瀟灑,卻妒賢嫉能。諸葛亮三次竟然把他給氣死了,臨死時,周瑜才只有三十六歲,他還嘆道:“既生瑜,何生亮!”

我們一定不要做周瑜這樣的人,妒賢嫉能,斤斤計較。想方設法加害別人的人,一定沒有好下場,他的陰謀也不會得逞。就像周瑜多次想謀害諸葛亮一樣,自己不但沒有得逞,反而被諸葛亮給氣死了,死時也只有三十六歲。

讀了《三國演義》,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東西。我覺得我們並不是要像那些英雄一樣去戰場上拼殺,攻城掠池,報效國家。而是要從中學習英雄人物的優點,比如關羽的勇敢堅強,忠義兩全,大智大勇;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學識淵博;劉備的寬厚仁德,熱愛百姓;曹操的胸懷大志……抓緊時間認真學習,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將來為建設祖國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簡評:從英雄聯繫到自己,由現實聯想到將來,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