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炒米》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 一把炒米》,讀後,我深有感觸。

文章講了一個炊事班老班長,一個大個子戰士與一個小個子戰士。他們是靠吃野菜啃樹過活過七天的。而他們三人都用貪婪的目光望著米袋中的一把炒米。

昨夜,大家不到關鍵時刻,不許動那把炒米。可當老班長眯瞪後,才發覺大個子戰士與小個子戰士在爭奪那把炒米。

老班長十分憤怒。

第八天夜裡,老班長把米給了大個戰士,大個戰士稍遲疑一下,便把米送到嘴邊,小個戰士一把把米搶過來,說他突圍靈巧,老班長被激怒了把米袋搶走,還打了小個子。

老班長這么做,真是太魯莽了!!

突圍時,老班長小個子吸引敵人,被包圍。幾天后,大個帶隊伍來營救,卻發現老班長與小個子已犧牲。

幾十年後,大個子來掃墓,上面卻刻著“革命烈士劉東生父子之墓”。

看了這篇文章,我很有感觸。老班長讓出最後一把米,其實就是毅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人,而把死留給了自己與兒子。

這就是奉獻。

奉獻,就如魯迅說得那樣:“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伺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

的確,奉獻也向那部影片中,主導為了大家的生命,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與兒子的生命。

奉獻就是“給”,而“給”表現了我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