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典故

的獲取是作文的前提。然而素材取決於生活的參與觀察、思考、體驗、感悟後的積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成語典故的小學生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典故一

人心不古

此成語就是出自劉時中的《端正好.上高監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不是我論黃數黑,怎禁他惡紫奪朱?爭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馬牛襟裾。”

劉時中即為著名曲家之一。元順帝天曆二年,江西大旱,劉時中見到災民受難的情況,於是作了兩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訪使高納麟。

第一套的內容陳述饑荒時「谷不登,麥不長」,民無以食的悲慘遭遇,而且憤怒地斥責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現元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壓榨。

第二套則是揭露官吏的無能與違法亂紀。他形容一群暴發戶般的官員為「沒見識街市匹夫」,彼此狼狽為奸,勾結作惡,盡日將精力耗費在吃喝嫖賭,完全不顧百姓生計。並申辯說:「不是我要講他們的壞話,但怎么能眼睜睜地看著邪惡戰勝正義?根本完全喪失了舊時代的淳樸,明明是人,但行事卻如禽獸一般。」

後來,人心不古演變為成語,用來感嘆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

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典故二

身無長物

東晉時期,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做過將軍、刺史等高官,還擔任過太子的老師。但是,他的家境並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當儉樸。

有一次,王恭跟隨父親到了會稽(kuàijī,今浙江紹興),因為那裡盛產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帶了一領精美的竹蓆。

回到建康後,一個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見他坐的那領竹蓆既舒適又美觀,心裡非常喜歡,便對王恭說:你從盛產竹子的地方回來,這樣的好蓆子一定帶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給我一領呢?王恭笑笑,便答應了他。

王忱走了以後,王恭便讓人把竹蓆給王忱送了過去。因為僅有的一張竹蓆已經送給了王忱,所以王恭讀書、吃飯只好坐在草墊子上。

王忱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十分吃驚,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有好幾領這樣的蓆子呢,所以才開口向你要的,沒想到你只有一領。王恭笑了笑,說:看來你還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點評

許多人把“身無長物”一詞中的“長物” 理解為長處或優點,致使對該詞造成嚴重誤解誤用。“別無長物”與“身無長物”的意思一樣, 均用來表示窮困或儉樸。小朋友們,讀了這則成語故事以後,千萬要注意,不要用錯了喲~

小學生作文素材成語典故三

亡戟得矛

鞍(春秋時屬齊,今山東濟南市)之戰是《左傳》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發生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開始時,齊軍小勝。齊侯誤以為晉軍怯弱,不堪一擊,命令士兵打敗晉軍後,再吃早飯戰役開始時,一個齊軍戰士落在大隊人馬後,正在手握長戟向前猛衝,突然從側面殺出兩名晉軍攔住去路。

齊軍士兵獨自一人毫不畏懼,將長戟掄動如飛,猛刺晉軍。兩名晉軍奮勇對敵,一前一後用長予與齊軍格鬥。雙方經過一番苦鬥,齊軍士兵終是單人不敵四手,手中長戟被晉軍打掉了。齊軍沒了兵刃,轉身逃去。兩名晉軍表現得十分仁義大度,他們不屑追殺失去兵器的勇士,掉頭奔向大戰場。齊軍士兵逃跑時發現草叢中有戰死士兵丟棄的長矛,他順手抄起來準備重新參戰。

他向前跑了幾步,猛然想起,戰場上丟失兵器,按齊軍軍法是要受懲處的。他開始猶豫起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訪徑無計的時候,他發現遠處有個人影向他緩緩走來。他想:“應該向別人請教一番,該如何擺脫困境。”齊軍士兵急忙向來人跑去,跑至近前一看,來人像個讀書人。齊軍士兵心中大喜,立在路旁,向來人抱拳行禮,然後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我在作戰時失掉大戟,但又抬到一條長矛,您看,我還會受到懲罰嗎?”讀書人覺得這不是個問題,就不假思索地說:“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戟,得到一條矛(亡戟得矛)得失相當嘛,不會受處罰的。”

讀書人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齊軍士兵仍然不放心,他認為,一個書生哪裡會懂軍中法規,搖搖頭,嘆口氣,仍感到十分為難。他心情沮喪地站在原地發獃。突然,他隱隱聽到遠處傳來陣陣鑾鈴聲響。原來是鎮守高唐的齊國大夫經過這裡。齊軍士兵向大夫報告了亡戟得矛的過程,然後問,是否可以回營。齊大夫大怒,訓斥道:“戟是戟,矛是矛,兩者不能相抵,你等著受軍法懲處吧。”

這位士兵不願受軍法懲治,此時戰事齊軍漸漸不支,紛紛後退。這位齊軍卻堅持作戰。他的同伴勸他一同逃命,他悲壯地說:“與其回去受軍法處置而死,還不如多殺幾個敵人,戰死沙場乃是戰士的本色。”他說完,抱著必死的決心返身投入戰鬥,直至戰死。

點評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為了自己想過的生活,勇於放棄一些東西。這個世界沒有公正之處,你也永遠得不到兩全之計。若要自由,就得犧牲安全。若要閒散,就不能獲得別人評價中的成就。若要愉悅,就無須計較身邊的人給予的態度。若要前行,就得離開你現在停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