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節日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飲食、服裝、風俗和節日。

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潑水節其實是傣族的新年,所以舉辦得十分隆重。

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在每年的農曆清明節前後十天左右舉行,一般要舉行三至五天。

潑水節中最忙的要數婦女們了。這天一大早,婦女們就要各自挑一擔清水回來,為佛像洗淨全身。浴佛完畢,一群男女老少身著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手中各端著不同器皿盛的清水,逢人便潑。一朵朵象徵著吉祥幸福的水花在半空中盛開,映著人們熾熱的心。晚上,就像我們過春節有春節聯歡晚會一樣,傣家人民也有類似的聯歡晚會。小伙子們那令人心驚肉跳的馬術表演,姑娘們那令人賞心悅目的翩翩舞姿,無不讓人拍手叫好。

不只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潑水節也過得非常熱鬧。

彝族火把節

彝族的火把節一般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舉行。

這天清早,各家的男人要在樹上綁上每家相應人數的蠟燭,並點燃。

重點是在晚上。晚飯過後,不知是哪一家帶的頭,舉著火把繞過村子來到廣場上,陸陸續續地更多家庭來到了廣場上,彼此送給真摯的祝福。祝福送完後,廣場中央便燃起能高達兩米的熊熊大火,演員們圍著這團火開始表演。雜技演員們的赤腳滅火,空中噴火等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如串珠子一般一個連一個。彝族姑娘們那婀娜的身姿,柔軟的手腕,美麗動作的舞蹈,讓人如痴如醉;小伙子們熱情嘹亮的歌聲,震憾人心。樹上那些星星點點的火苗,點綴著村莊分外美麗。

其實彝族過火把節是祈福這一年中麥穗長得如火一樣旺盛。

我們民族節日豐富多彩,突出了人們對節日的重視,並通過節日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彼此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