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盡鉛華,絕唱悲傷

前日XX屆高三期中考試,詩詞鑑賞是李煜的詞《望江南  多少恨》,想起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於是將其翻了出來——吾與子所共適。

——李煜詞風淺談

從漢高祖“大風起兮雲飛揚------”到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凝視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帝王領袖的詩文中,我們大都能嗅出一種霸氣,然而李煜卻不同於他們。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我們國家出了很多傑出的詩人,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虐待了他們。”李煜從錦衣玉食的帝王到大宋囚徒,境遇的差別長久地使他在人生絕望中徘徊,最絕望時的眼淚往往能澆灌出最美麗的花朵。李煜屏棄前半生豪華奢侈生活所賦予他的柔靡風格,在遍嘗亡國之痛後仍保持較為真實的性格,洗盡鉛華,直抒胸臆,詠唱自己的悲傷,《虞美人》等一朵朵盛開在中國詩文界的奇葩至今還紅艷欲滴,那凝聚的恰恰是作者的血淚。

“四十年來家園,三千里地山河”李煜曾經擁有殷實而廣袤的國土,面對干戈之後的臣虜遭遇,他滿腹悔恨,無奈只能“垂淚對宮娥”,悲慘的現實生活帶給他的是難以承受的痛苦,於是多少苦恨一瀉而出,胸臆直抒。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無限江山已經落入他人之手,但作者對往昔豪華奢侈生活仍難以忘懷,只能用夢歸從前來排解內心無限苦悶,字字真情道出愁苦之深。

“剪不斷,理還亂”,面對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過去,作者天上人間的身世沉浮,是悔、是愁、是苦、是恨-----,無以名狀,自是“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種繁雜紛亂的感情極為酸楚,無計消除。詩句真實再現其囚徒生活的孤寂和難堪。

李煜內心巨大的悲苦如春草還生,絕非凡夫俗子所能體味,默念他的詩文的同時,我們似乎可以看見一雙憂鬱的眼睛,正憑欄遠眺,可是透出的卻是滿目的蒼涼。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江山一別,永無見期,亡國的寒意悄然侵入作者的心底,落花流水自在意。“春去也”,全然不顧肝腸寸斷的李煜,這種悲痛怎能抑制,絕望傷痛可見一斑。

“林兒謝了春紅,太匆匆”,春紅謝去,寒雨晚來,縱幾多美人留不住一絲溫暖,作者心中念念不忘的幸福也只是過眼雲煙從夢中匆匆掠過,喪失自由的愁苦卻如江水一般長得沒有盡頭。

“春花秋月何時了”,清冷的月光之下,李煜發出百感交集的悲號,失去的何只是往日的榮華、尊嚴、亮麗的容顏,更連同江山,個體的離愁別緒上升到家園的離恨,作者心中的仇怨也填滿了湍急流動的浩浩長江,奔瀉千里,流淌不息。

亡國的李煜缺少政治家的才情,從來沒有想過要臥薪嘗膽重圖帝業,也不曾靜下心來自省,占據他內心的更多的是文人般的纖細和情愫。人生境遇百般輾轉,所有愁苦縈繞心頭,他就像一隻受傷的小鳥,一邊舔著自己的傷口,一邊歌唱著自己的悲情。春花秋月、漸暖中的涼意、新月如鉤、奔騰的江水------都是李煜喜歡選用的意像,他將這些具有生命力的恆久不變的江山宮闕與易逝的時光和無常的時世進行多次的、甚至是反覆的對比,營造了一份纏綿悱惻的情致,將婉約的愁苦放入亡國的大悲中去反覆吟唱,突現的是滿紙的血淚辛酸。

面對李煜這悲傷的飛瀑,我們欣賞到了血淚至情的深淵,願這裝滿李煜悲傷之淚的深淵能在千百年後匯聚成千上萬讀者共鳴的淚水,將其釀成壇壇美酒,永遠散發著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