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的夢與愛

想把我唱給你聽,趁著十八歲前青春如花。

——題記

青春,有些叛逆,有些幻想,有些彷徨,有些瘋狂,但瀰漫著梔子花香的青春怎么可能只有這些?更多的還是夢與愛。

青春不過是一場舞會,而我們像一群戴著面具的小孩,始終讓人捉摸不透。大家都看不清對方的臉,可誰也不願意摘下面具,就這樣帶著想像跳舞,也挺好。也許面具上的我們笑靨如花,但沒有人知道在面具後頭,我們偷偷哭泣。

是青春讓我們變得多愁善感,她賜予我們勇氣、信心與快樂。同時也會賜予我們懦弱、灰心與難過。我們在成熟與幼稚之間徘徊,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循環,在理智與衝動之間迷茫。

等舞會結束,所有人的面具自然會被摘下,到那時,我們才能看得到與自己共舞的人的樣子,於是我們失望地發現,對方也不過如此。只因在跳舞時,我們將對方想像得過於美好。與其後來失望,不如回到家再摘掉面具,至少你記住了與你共舞的那個人。即使你不知道對方的相貌,可每每想起對方的那種感受永遠不會變。如果這樣,該有多好。

可惜“如果”是一種多么殘忍的假設,明明結局已經注定,卻還幻想著另一種情況下更美好的結局。青春哪有如果?錯過了就一輩子錯過了,然而青春的不平凡總會讓人遐想各種“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祭奠青春,倒也不足為奇。

沈從文說過:“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青春中我們不正是“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嗎?我們對未來充滿了無數的幻想,我們敢愛也敢狂奔,我們能在陽光下肆無忌憚地大聲地笑,我們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能做這些,只是因為我們還年輕,敢用一輩子去賭一個不確定的將來。

我總覺得,青春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個穿著白襯衫的男孩子,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陽光下的側臉是那樣好看;那個穿著棉布裙的女孩子,在教室里安靜地看書,臉上淺淺的酒窩是那樣動人。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瞬間,會讓我們對他抑或她產生愛慕之情。這小小的情感卑微得不像話,始終不敢拿出來,只放在內心最深處,待它開出花來。

那段日子裡,喜歡的人的表情就成了我們的天氣。那個人笑了便是晴天,倘若一皺眉,便立馬傾盆大雨,比自己難過還心疼。我們在角落裡默默關注著那個人的一舉一動,在心裡編織著只有你我的美好未來,然後忍不住笑出聲來,常常笑得身邊的人摸不著頭腦。這樣簡單的幸福恐怕只有自己才會懂得吧?

有的人在青春里叛逆過多,衝動過多,用小刀在手臂上刻下那個人的名字,甚至為那個人做一些自認為特別的事情。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一直記住對方,也可以讓對方一直記住自己。當然,以為終究只能是以為。若干年後的同學聚會,也許他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樣子,她亦是如此。那些青春中做過的傻事,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所以,就簡簡單單地喜歡一個人吧,不要表白,不要做傻事。即使喜歡,也讓這份喜歡埋藏於心,用夢去澆灌愛。等到多年之後拿出來,會像珍藏的酒,變得愈發香醇甜美。

如果青春是一首歌,那一定是首讚美歌,一首讚美夢與愛的歌。

想把我唱給你聽,趁著十八歲青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