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我永遠的朋友

天生好靜不好動的我,對書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是書伴我走過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

記憶中的童年,書是我最好的夥伴。那時,父親沒有多餘的錢給我買書讀。偶爾一次和奶奶去大姑家做客,看到大姑家有那么多好東西——書:《少年文藝》、《故事會》、小人書……(姑父是中學教師,他給表哥們訂了這些書。)我一頭扎進書堆里,就開始翻閱,表哥們的好吃的也沒有把我引誘走。臨走時,我瞅著那些寶貝,挪不動腳步。奶奶要求大姑把表哥們看過的書給我。我拿到書,如獲至寶,一路小跑,蹦回家,繼續讀。從那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給我捎回幾本舊書。於是《鐵道游擊隊》、《夜幕下的哈爾濱》、《西遊記》、《水滸傳》的小人書,《少年文藝》,成了我童年記憶中的美味。

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中學時代,書是我的“非常閨蜜”。在我的床頭,我的書包里,一大疊複習資料中間總藏著一本“閒書”。每天吃了下午飯後,同學們都到校園裡玩耍,說笑,只有我貓在宿舍里看“閒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都是我中學時代的精神支柱。他們教會了我頑強與堅韌,自強與自信。所以,當班主任因為我長得不夠美,而把我的演講稿讓一位美女同學來演講時,我沒有自卑,我選擇了奮進,因為我追求的美不止這些。第一次中考落榜後,我也沒有氣餒,我選擇了拼搏,因為我相信,風雨之後就會見到彩虹。讀冰心的散文,我學習她語言的“清麗”、“典雅”,追求她那種對大自然,對母愛,對童真的愛。

在保爾和孫少平精神的鼓舞下,我發奮學習,考上了中專。

在快樂的中專生活中,書是我的忠實伴侶。很多人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時,我正遨遊書海。那四年的中專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經歷,因為那四年中是我讀的書最多的階段,我是學校圖書館的常客。《紅樓夢》、巴金的《家》、《春》、《秋》、《寒夜》、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羅斯.特里爾的《毛澤東傳》、雨果的《悲慘的世界》、……都是在那個時候讀的。

參加工作以後,書又是我的導師。本來就不是科班出生的我從事了教育,我總覺得自己是個門外漢,所以,教育方面的書又成為我的案頭常客。《陶行知教育名篇》、《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魏書生的《班主任漫談》,以及各種教學雜誌,它們都是給我指點迷津,催促我成長的導師。

其實,讀書給予我們的知識,就像田裡的莊稼一樣,不見其長,卻日有所增。如今的我,雖然沒有成為名家,但我和那么多的古今中外名人交流過,我覺得自己非常富有,我是精神的富翁。

今後,我也不會停止讀書,我會繼續享受讀書帶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