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游

曾經,看《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赤壁之戰,繪聲繪色,引人入勝。後來,游赤壁一直是我的夢想。殊不知,讓我魂牽夢繫的赤壁竟然與我的家鄉僅僅是一江之隔。十.一期間終於如願以償,甚是快慰!

赤壁是三國古戰場遺址。位於長江中游南岸赤壁市境內,沿江而上,通洞庭巴蜀;經武漢東下可達吳越蘇杭,北望漢沔千里沃土,隔江就是洪湖烏林。

二日一大早,送走老公,帶上兩個孩子乘上了洪湖至赤壁的汽車。在烏林乘輪渡過江,就到達了目的地--赤壁古戰場。

在赤壁鎮政府左邊有一處高大的牌坊,青石雕鏤,上書“三國赤壁古戰場”。穿過牌坊,便是赤壁仿古一條街,兩旁店鋪林立,一律青磚白牆,古色古香。往前走一兩百米,便來到了赤壁風景區前的廣場。眼前便是一段新建的古城牆,用青磚砌成,上有兩層帶迴廊的城樓,欄柱朱紅,牆壁潔白,琉璃瓦藍,四檐張揚,頗有氣勢。上有一牌匾,紅底金字,是前國家領導人xx手書的“三國赤壁古戰場”。

城樓前廣場上,有幾個荷槍戟擂鼙鼓穿鐵甲戴金盔的武士,將遊客帶進了古戰場。穿過城樓,映入眼帘的是金鸞山 。赤壁古戰場是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三山組成,金鸞山在三山最東南。蒼松掩映的書有“赤壁古風”的牌坊就在山麓,條石台階,白色石欄,深紅圓柱,金色斗拱,藍色琉璃瓦,頂有雙龍戲珠,構成一幅色彩絢麗而又協調的畫面。

拾級而上,便可見一株枝葉婆娑的古銀杏樹。雖是深秋時節,卻還鬱鬱蔥蔥參天覆地,益顯幽深雅麗,別具景趣,使人仿佛回到那龍爭虎鬥的三國歷史煙雲中。據說這棵千年銀杏乃龐統親手所栽,已有千年。千年銀杏蔭蔽的鳳雛庵在東北不遠。

鳳雛庵青磚灰瓦,甚為古樸。相傳為赤壁之戰時,號鳳雛先生的龐統披閱兵書處,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最上一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分三個殿室。進入正殿,迎面端坐著庵內供龐統披甲坐像撩眉卷鬚,莊嚴剛毅。兩旁楹柱上有一對聯: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三分鼎。“龍鳳有一安天下;千古成雙伴夕陽。”“明知落鳳存先帝;甘讓臥龍作老臣。”“天傳龍鳳人何在。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喜得明主,龐統何曾幸載?這是龐士元的悲哀,更是歷史的遺憾!庵有配室,一置圖書,一作客房,異常明潔。

庵之周圍,山徑崎嶇,苔痕布秀;尤其古樹參差,常聚異鳥飛鳴,蒼乾虬枝,間有枯藤纏繞。民間傳說,龐統去世後,靈魂化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鳳凰,又回到了當年避難讀書的地方,棲居在他親自栽種的銀杏樹旁。千百年過去了,鳳雛變金鸞的傳說久傳不衰,那棵大銀杏樹枝繁葉茂,成為當年歷史的見證者。

出鳳雛庵,往右拾級而上,不久便是金鑾山頂,上有望江亭。樹林茂密,天氣陰晦,並不能望江。有路蜿蜒東南去,我們在亭前駐足片刻,折向西北,沿水泥台階下山,南屏山便在眼前。走在金鑾山腳下,便可聽見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片尾曲,循聲望去,是射箭台。據說有諸葛亮創造的連弩,慫恿大女兒射箭,不願意,沒見過山的孩子們樂意登山,歡呼雀躍,小跑步奔向山巔。我在後面喊“悠著點”,也加快了步伐。

頂上有一亭台,直書“拜風台”,下橫書“武侯宮”,皆為篆書,是紀念赤壁之戰時諸葛武侯在此"設壇台、借東風、相助周郎"而建。建築面積據說有310平 方米,分前後兩殿廟堂,內殿供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全身塑像,袍帶飄逸,栩栩如生。道士說燒香跪拜可祈福求平安,小女虔誠的跪拜於蒲團,惹得我止笑不住。左側有文物陳列館,館內陳列赤壁出土文物 1000餘件,有刀、槍、劍、戟、鏃、戈、帶鉤及東吳銅幣(“大錢當千”、“大泉五百”、“大泉當百”),並有東漢銅鏡和“剪輪五銖”錢及大量 東漢、三國時的陶器等。拜風台前有丹桂,花開正盛,芳香馥郁。頑皮的小女硬是想折桂花,抱起她折一桂枝,收於包內,一路芬芳。右側有“東風閣”,供遊人歇憩。

東風閣後,有赤壁碑廊。 為四合迴廊式、鋼筋混凝土及木石結構。門楣有李爾重題“赤壁碑廊”四字,廊內鑲嵌有25塊石碑,石碑與牆面聯為一體。碑上有歷代詩人關於赤壁之戰的詩、詞,由全國著名的一些書法家所書。赤壁碑廊後牆的正中還有一塊長4.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手跡,內容為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這些碑刻,行、草、篆、隸,各具千秋,精雕細鏤,堪稱佳作。我才看幾塊碑刻,小女已走馬觀花一周,在身後嚷“走哇”,意猶未盡,也只能依依不捨而去。

向西北下南屏山,是片較開闊的平地,正在改造添置景點。沿小逕往西,大片新竹不成林,零星的點綴著三國傳說景致。行不遠,一曲小橋,塑著暖帽遮頭狐裘蔽體攜酒壺騎毛驢的黃承彥。小女頑皮,要姐姐抱她騎上驢脖拍照,興味盎然。再前行,有亭飄然碧波上。亭中周郎小喬執手相顧深情款款依依不捨,讓人情感蕩漾。其它不近路,來不及一一觀賞贅述,頗有憾意。不多時,北折來到赤壁山腳,由西麓上。途中,女兒問及諸葛亮的八卦陣在哪裡,以為他要去走八卦的,近了,卻不肯進去。八卦陣在赤壁山頂西面,西北是一處開闊平地,矗立著周瑜石像。塑像高8米,其中身高6.5米,基座1.5米,用113噸花崗石雕成,展現周瑜身著銳甲戰袍,肩披斗蓬,手持利劍,英姿雄發的大將風度。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依舊在,佳人知何處,如今唯有英雄孤立!

再北,是翼江亭。翼江亭系麻石構成,上蓋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狀尖頂,以赤壁山、鐵山似昆鵬兩翼而得名。相傳赤壁大戰時此處為周瑜的指揮哨所,站在此亭中,可憑欄遠眺隔江當年曹軍駐紮的大本營——烏林。亭柱有民國蔡漢卿手書前人的楹聯一副:“江水無情紅,憑弔當年,誰別識子布危言,興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憂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

西北有陡峭石級下到江邊,可觀赤壁摩崖石刻。在赤壁山臨江懸岩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厘米、寬104厘米,據說當時赤壁大戰,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邊崖壁映得通紅,周瑜率兵大敗曹軍後,把酒慶功,酒酣之餘,提劍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 其實二字為唐人所題刻,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二字之上有唐代道人呂洞賓刻“鸞”字形符號。大江水落,磯頭石出,雖未能感受“驚濤怕岸捲起千堆雪”的雄渾壯觀,卻能愜意的親近大江 的  柔情,也知足了。

扶欄而上,遠眺西北,近江堤在興建仿古城池,初具規模。有一亭台,高聳入雲。起初過江已睹風采,不再去遊歷。坐電瓶車下山,途中可見山腳下的仿古城堡——赤壁之戰陳列館,遠觀指點,也有收穫。出口處,有巨石壘雕,氣勢磅礴。也有周郎雕像。一代儒將,身披鎧甲,左握劍柄,右執利刃,指向遠方,目視前方,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廝殺,鎮定自若。要是將這塑像置於赤壁山頭,也許更好。

聲聲汽笛催人去,依依惜別一晤情。別了,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