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比童年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來到公園玩。天氣很熱,我便和爸爸一起買了兩個冰激凌球。爸爸突然開口了:“你知道以前的冰激凌球有多貴嗎?”我搖了搖頭。“8元。”“啊?不是吧?那么便宜?”“那你知道我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嗎?”我又搖了搖頭。“24元。”“天哪!一個月工資只夠買3個冰激凌球。”我尖叫起來。“是的,”爸爸平靜地說:“那時要想買一個冰激凌球還很難呢!”這時,我突然對爸爸的童年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迫切地想“採訪採訪”他。“爸爸,你的童年是怎么樣的?”我問, “那我就給你講講吧。”原來,爸爸的童年是這樣的: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每天靠燒煤球生火做飯,吃飯的時候很難看見桌上有肉,菜也很少,常常只能用醬油拌飯吃。一年裡,只有到過年時,才能換上一身新衣服,爸爸小時候的過年錢只有一兩毛,最多的一次是兩元錢。家裡根本沒有電視機,城市裡很難看到的電視機也全是黑白的。只要哪一家有一台黑白的電視機就很令大家羨慕了。那時的人家有一台收音機就感覺很幸福了。狹窄的馬路上很少見到機動車,自由市場幾乎都沒有帶棚子的,在當時人們都喜歡穿綠色的衣服,小孩子們只要有一個軍用水壺就非常神氣了。商店裡也沒有什麼玩具,爸爸經常和他的小夥伴們一起玩滾鐵環、用鋁皮編汽車。把牙膏皮熬化了再用來澆鑄模型,雖然沒有像樣的現成玩具,但幾乎都是靠他們自己動手做的,所以很有成就感,玩起來也挺帶勁。他們縣城裡沒有圖書館,只有一間很小的新華書店,路邊還有一些小書攤,花一分錢可以租一本小人書坐在長條凳上看,但很少看見有彩色的小人書。每天早上六點,爸爸要自己走半個小時的路去學校上早自習。晚自習要上到晚上九點才回家。家裡根本沒有什麼零食,有一次爸爸想吃炒雞蛋,爺爺奶奶用了兩天跑遍全城,才從一個小飯館買到了一份。小時候,為了給爸爸補充營養,奶奶每天要一大早起床,爬山一個小時,到養牛場去打鮮奶。我聽爸爸講完這些,再一看自己現在的條件,無論是吃、穿、住、用、玩,都比爸爸童年時候好了許多,生活上過得比爸爸小時候滋潤多了。現在有高高的樓房、寬敞的圖書館、明亮的大街、大街上車水馬龍、熱鬧的小巷裡到處都是整潔的小吃店、商場裡有彩色的電視機、各種各樣的玩具、新鮮的肉食品、還可以隨時買到款式、顏色多種多樣的新衣服、飯桌上可口的飯菜、過年時整百整百的壓歲錢、漂亮的保溫水壺……但是,為什麼爸爸小時候生活很辛苦,他卻在辛苦的童年中找到了快樂?為什麼我們現在條件這么好,還經常覺得不快活了呢?也許我們有的同學已經習慣了當“小皇帝”、“小公主”,失去了用自己雙手創造美好未來尋找快樂的能力;也許有的家長用各種數不清的培訓班把我們培養成了沒有業餘生活的機器人;也學有的同學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會從集體生活互幫互助中體會童年的樂趣;反正,我覺得我們的童年應該比爸爸他們的童年過得更精彩更快活,而不是在成堆的課外班中度過。可是,事實上,好像我們沒有真正感受到這種快樂,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