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1)

今年寒假,我利用10天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有智勇雙全的關羽,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還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我對諸葛亮印象頗深,他是蜀國君主劉備的軍師,字孔明。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我對他舌戰群儒一事很感興趣,他受到劉備的囑託,去勸說東吳之兵合力抵抗曹操,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和他的手下的一大群謀士、戰將。他和魯肅一起過江,並且憑他的機智和雄辯的口才贏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讓我聯想到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他來拜見趙王,趙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覺得你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和氏璧,卻不把城池給趙國,怎么辦?”趙惠文王憂心忡忡的問。藺相如說:“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去比較好。”藺相如自告奮勇到了秦國之後,把玉給了秦王,他對秦王說:“雖然這塊玉是趙國的稀世之寶,但有一些細微的瑕疵,請我來指給你看看!”秦王一聽:“有瑕疵?快指給我看看!”藺相如拿到玉,連忙說到:“你要是不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我就與這塊玉撞牆而死。”秦王怕損失了這塊玉就放了他。五天過去了,當秦王舉行禮節時,藺相如連夜把這塊玉送回趙國去了。秦王一聽玉已經被送了回去,十分生氣,但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頑強,不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回趙國去了。

《三國演義》還有許多諸葛亮的故事,比如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一個聰明絕頂、機智過人、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形象躍然紙上。透過他向我們展示了東漢末年分三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紛紛擾擾的三國鼎立之事。我就是通過主人公孔明的這根主線通讀全書的,讓我遨遊在三國的紛爭之中。

當然,蜀主劉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榜樣,他見賢思齊,為了將孔明請出茅廬,親自三次拜訪,不達目的不罷休,這表現了一個帝王對於人才的渴望,對於學識的嚮往,他是那么求賢若渴,這教會我在學習中也要有他的這種精神,不斷地向別人學習,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和成功。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2)

讀《三國演義》有感

看了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後,我就喜歡上了三國,喜歡上了劉備。

書中的劉備是一個謙虛有禮、寬容大度、有禮貌的古代人物。從《三顧茅廬》中我就開始崇拜他,敬仰他。《三顧茅廬》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劉備聽說了諸葛亮很有才,就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能夠輔佐劉備。可是,第一天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們只能失望而回。第二次劉備他們又去拜訪他,但諸葛亮還是不在家。張飛和關羽很是生氣,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劉備很生氣說張飛和關羽沒禮貌,在最後一次,諸葛亮終於答應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從這個小故事中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了劉備那認真,對國家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還可以看出劉備很有禮貌,很有耐性。張飛和關羽的無禮,襯托出劉備的禮貌。

希望大家都可以來讀一讀著一本好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3)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肯定都有許多話要說吧!是的,《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編寫而成的,在閱讀《三國演義》時,既能收穫快樂,又能豐富歷史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三國演義》如果要論英雄,這還真不好說。這英雄有謀士,有武士,謀士料事如神,武士以一敵百。但我對謀士還是情有獨鍾。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劉備出謀劃策。《火燒赤壁》這件事便充分表現出了他的才能。面對曹軍的百萬雄兵,他與東吳一起使用了連環計,再加上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推斷出了東風來的時間,將曹軍少的片甲不留。他的料事如神令我感慨萬分,有時,我做夢都會夢見“火燒赤壁”的情景,真是越看越振奮人心了。在“草船借箭”時,周瑜因嫉妒而叫諸葛亮三天造一萬隻箭,諸葛亮的計謀真是妙不可言,里有曹軍的多疑來“借”取箭。如果讓造箭人造,恐怕至少也得兩三個月。

再說“鳳雛”先生龐統吧!在“火燒赤壁”中他也扮演著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呢!當時他怕曹操的船都是分開的,帶有火的箭射不上去,所以裝作去投奔曹操,騙他說北方士兵不識水性,在水上作戰不利,要把船隊連線在一起。之後,吳軍齊放“火箭”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如果沒有龐統,恐怕也沒有後面的火燒赤壁吧!這“臥龍”、“鳳雛”都機智無比,我真想回到“三國時代”,去請教這兩位大師呀!那樣,我就能去體會戰爭時代的烽火連天了。

想去目睹這些英雄的風采嗎?快來閱讀《三國演義吧,它會讓你感受到戰爭的壯烈,無法抗拒的計謀······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4)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驚心動魄、盪氣迴腸,我讀後感到果真不同凡響。那裡面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中間被設計得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情不自禁地嘖嘖讚嘆。

這本書的大意是這樣的:劉備、關羽、張飛在黃巾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幾經磨難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創立了蜀漢,越加興旺起來。孫權則創立了吳國,與蜀漢聯盟,共同抗擊曹操的魏國。幾次大戰之後,劉備、孫權、曹操相繼去世,被晉國一一攻下。

書中描繪了許多生龍活虎的人物形象,例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趙雲,昏庸無能的劉禪,心胸狹窄的周瑜等等。這本書還將歷史情節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比圖畫更艷麗,比視頻更刺激,那戰爭的情景,那對話的場面,每一件事情都歷歷在目。想要寫出如此引人入勝的作品,作者必須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學功底。由此看來,想要寫出《三國演義》一樣精彩的文學巨著,必須從現在抓起,刻苦練習,即使寫的文章達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也可以說是妙語連珠了。

寫作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願同學們愛上寫作,成為又一代文人。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5)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有些兒童在上國小時就已經接觸青少年版的《三國演義》了,我利用這個寒假的時間去讀了一下原著版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小說史上最著名最傑出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雖然只是小說,但是三國演義卻包含了從汗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太康元年(280)三國統一為止,描寫了90峪餘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面。

有幾個成語說的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對於劉備就是如此。在劉備,關羽,張飛還未犧牲之前,諸葛亮對他們兄弟三人可謂忠心耿耿,一心要助他們一臂之力,可是當他們三人相繼死後,諸葛亮一人獨自支撐蜀國,直到最後得了重病駕鶴西去,(逝世)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雖然沒有諸葛亮的死而後已,但是也是我們用真心換來的。就是我與朋友之間友誼。“朋友”這個詞非常普通,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但是與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用我們的真心換來的呢?即使天天見面,友誼的深厚往往只是表面的,動不動就鬧小矛盾,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老辦天,僵持兩三的星期雙方不里不睬,明明知道在自己目前卻當做沒看見。真正的好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管什麼艱難險阻都拆散不了他們,甚至拼上自己的命!好朋友不僅僅是名義上的稱呼,它也是用心去叫的,口上說不起來沒有關係,關鍵在於雙方用心可以感應的到就行了。

《三國演義》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小說,從故事的開始到故事結束,讓我感受到的很多,所以在我眼中它也是我人生中一本不可缺少的哲理寶典。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6)

在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把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關羽的赤膽忠心……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的相互鬥爭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劍、三七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本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三國演義》32章里,我最喜歡是“草船借劍”,諸葛亮用他的智慧三天之內製造十萬之劍。諸葛亮神機妙算、才智過人,他知周瑜——將計就計,信魯肅——藉助幫忙,知曹操——輕兵逼寨,曉天文——以募為障。《三國演義》的最後一章是“天下歸一”,內容是說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的後主:劉禪、鄧艾、司馬炎,各自想攻擊其它集團,後來,劉禪聽信謠言,不讓姜維追擊鄧艾,只知道飲酒作樂,不懂得如何退敵,便在公元263年的冬天投降於鄧艾,從此蜀國消滅了。司馬昭死後,兒子司馬炎篡奪帝位,自己做皇帝,並改國號為晉。在公元279年時,司馬炎派大將杜預率領陸大軍二十萬討伐吳國,吳國皇帝也向魏國投降了,從此三國歸晉,中國歷史掀開了統一的新篇章。當我合上了書本,當我閉上眼睛,幻想著整本書的內容,幻想著戰鬥時,那士兵們勇敢,幻想著怎樣天下歸一……我心想,為什麼劉禪這么苯,聽信那些謠言?為什麼吳國的皇帝被魏國稍微討伐一下就去投靠司馬炎?而為什麼司馬炎這么聰明,想到用二十萬大兵去討伐吳國?……我心中想了許多個為什麼。《三國演義》這本書真直得人們去閱讀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7)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天,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認識了三顧茅廬的劉備、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三英戰呂布的張飛、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其中,“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給我的感觸最深。

“草船借箭”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借造箭來謀害他,諸葛亮神機妙算,知天時(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霧)懂地利(知道三天后吹東南風)識人心(知道曹操偏信多疑,黃蓋忠厚老實,周瑜嫉妒心強),用草船借箭不但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還為東吳增加了戰鬥力,一舉兩得。

《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蜀,吳,魏三國之間的政治集團鬥爭,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書中的文字著重側重於“漢”。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歷史人物,將劉備的“憨”、張飛的“沖”、關羽的“勇”、諸葛亮的“神”、周瑜的“智”、曹操的“奸”以及孫權的“謀”都刻畫得惟妙惟肖,仿佛將他們放置在讀者眼前,讓我們親眼目睹了歷史的變遷。

《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也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8)

《三國演義》乃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斷代的歷史小說。由明朝的羅貫中根據當時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主要介紹在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景象,講敘魏、蜀、吳三國的交戰故事。其中以蜀為正統,正面人物關羽和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器量狹窄的周瑜;厚忠的魯肅;勇者張飛、許諸、典韋;還有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乾,型態各異。

若說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蜀國的諸葛亮,它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熟知天文地理、過去未來無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謀、呼風喚雨集聚於一身的忠臣。他是一個大人物,作者用祭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斗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等事例證明了他的的能耐,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占了重要的位置,其中,許多故事都使人拍案叫好,包括:草船借箭、空城計、大意失荊洲……。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屬——三氣周瑜了,一氣周瑜,據說當時周瑜與劉備約定,由周瑜攻打曹軍把守的南群。周瑜率兵出戰,曹仁見周瑜,令軍士破口大罵,周瑜於是口中噴血進營。第二天,周瑜到南群,見趙雲在樓上大喊我奉軍師之命,已收復此城,周瑜大怒,正要攻取荊洲、襄陽,忽聽哨兵報告,諸葛亮派人拿了魏軍兵符,連夜趕赴荊洲、襄陽,謊稱曹仁求救,誘騙守城軍出城,後被張飛、關羽乘機襲取了兩個城,周瑜聽了,大叫一聲,氣得傷口迸裂昏死過去。

二氣周瑜,周瑜醒後,大罵諸葛亮,後讓魯肅說服劉備歸還荊洲,可任未答應,最後諸葛亮才答應攻下西川,才還荊洲。周瑜為此而愁,忽聞劉備喪妻,生出一計,又用主公的妹妹許配劉備,將其騙來,囚禁他,用他換回荊洲,可是趙雲破壞了此事,劉備帶妻逃到江邊,這時,諸葛亮與周瑜都領兵上岸,但在黃州周瑜遭關羽、黃忠、魏延阻擊,大敗而歸,江上軍士一齊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一氣,又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在船上。

三氣周瑜,周瑜當上南郡太守後,報仇心切,要魯隸做說客,告訴劉備:“孫權願派兵相助,取西川做為嫁妝,送給皇叔,然後你把荊洲還給東吳,因此吳軍過荊洲,希望提供糧食”,諸葛亮一聽連忙說好,而又秘密吩咐趙雲行事,周瑜聽了,派兵直去荊洲,糜竺奉劉備命令通告周瑜:“劉備已準備好,在城外等侯,周瑜信以為真,哪知中了計,趙雲在城上喊到:“軍師知道了都督的詭計,派我來鎮守,周瑜慌忙退兵,這時,張飛、關羽、黃忠、魏延從四面而來,“活捉周瑜”的口號響天震地,周瑜氣極敗壞,大叫一聲,傷口復裂,躍下馬,被眾將救上船。

雖說諸葛亮是三氣周瑜,可周瑜死後,諸葛亮也感嘆不已,因為他又失去了一個知已。

這則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迪,諸葛亮雖有機智過人的頭腦三氣周瑜,可他對周瑜的死有些遺憾與悲嘆,諸葛亮也不愧是蜀國一大人物也。

看了《三國演義》,完全改變了我對它以前的認識,它的文學是博大精深的,故事的連續性,讓人不得不想把它一鼓氣看完,其中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讓讀者與劇情緊緊地融合在一起。

回味一下,《三國演義》確實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多讀一次,感融就越深,理解就更透徹,使自己的文學素養就更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