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簡•愛》、《復活》、《紅樓夢》……卻不知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很多人都自稱知道、了解海輪•凱勒、安妮•沙莉文,卻從來沒看過海輪•凱勒的自傳。為什麼像海輪這樣一位聾啞盲集於一身的人卻是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的高材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奉獻給我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第二天,我要看人與自然的歷史。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現實世界中度過。”這一段話是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裡面的語段,這個語段讓我深深打動了我。每次翻開這本書我的腦子裡就會浮現出這三句話,時刻提醒自己珍惜現在美好的時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像海輪這樣不服輸,不因自身殘疾而跟命運抗衡,從而改變了命運。

很多人很疑惑海輪是怎樣改變了命運,變成19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給予安妮•沙莉文最高的敬意,因為成功的海輪是與他的悉心啟蒙分不開的。

安妮•沙莉文本身也是一個半盲人,而且她酷愛文學,當她遇見海輪的時候覺得和當初自己很像,沙莉文想用知識的力量改變海輪暴躁的脾氣。

有一天“沙莉文拿起抽水桶把手,用力上下重複壓縮。水從龍頭嘩啦嘩啦衝出,水花四濺。她趕緊抓了海倫的手,浸在冰涼的流水中,同時用手在她濕淋淋的掌中拼寫水”。

海倫掙扎著要抽出手,沙莉文緊握不放,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把水字寫了又寫。突然海倫觸電似的停住掙扎,停住呼吸,她全神貫注於手掌中的拼寫的字。水從她掌心輸入腦海,烙印心眼。水!剎那間,她臉上閃爍出頓悟的光芒。水,她在沙莉文手中拼寫著。她混沌初開,過去模糊不清的一切意境在手指的揮動中逐漸清晰,現出輪廓,豁然領悟。水,此時此刻,在手上涓涓滴滴的流體,所謂萬物本具,只是被無知蒙蔽罷了。”“水”這個詞還是海輪生病前所學的,雖然她生病後忘掉了所有的詞但是對於水還是記憶猶新。水永不停息的流淌著,但是它卻是打開海輪智慧的大門。

還有一段話讓我深深記住了這個半盲人的家庭老師———安妮•沙莉文。

“沙莉文老師自己的視力從小很差,她擔任我的家庭教師時,也只能看到些許光線而已。一個不太健康的女子隻身遠離她的朋友,來到阿拉巴馬州的一個小村落。這種勇氣不能不說是受了冥冥中某種力量的支配。她為了我不辭任何辛勞,以她微弱的視力為我讀了許多書,且成為與這個世界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橋樑。我與她非親非故,她為我所做的一切,豈僅是因為“喜歡我”這句話可以解釋的。直到現在,老師靠著一副度數非常高的眼睛來閱讀,那副眼鏡是貝連博士精心製造的。老師為了我,不惜付出一切,她為什麼對我這么好呢?”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沙莉文就不可能有那么傑出的海輪。她的偉大精神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記住和學習的。

海輪•凱勒和安妮•沙莉文鑄就了19世紀的奇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同時告戒我們:不要讓你的眼睛視而不見,明天你可能變成一個盲人;不要讓你的耳朵昏昏欲睡,明天你可能陷於無聲世界;不要讓你的嗅覺麻木,明天你可能對一切芬芳索然無味;不要讓你的觸覺懶惰無為,明天你可能喪失靈敏的神經。我們應該調動起自己所有的“幸福的感官”感受身邊美好的事物,珍惜現有的時間。讓生活變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