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文

三國演義作文(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隨著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使我們不經想起那東漢三國一幕幕的傳奇故事。三國的的確確是一個有傳奇色彩的時代,神機妙算的孔明,愛才重義氣的劉備,老奸巨猾的曹操還有武藝高強的趙雲。。。。。很多人在讀完三國時認為劉備聰明,勇敢謙虛是個好人,但對曹操確是罵聲連連。初讀三國時我也有同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劉備有崇拜專為討厭,其實劉備在你是上只是一個二流角色(個人想法而已)他是靠著諸葛亮,五虎大將等一乾猛人才功成名就,他沒有多大才略只是懂得賞識並運用人才而已。相比之下曹操同志文武雙全且胸懷大志就像它的一首詩一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其實曹操也是個孤獨的人,但有誰能理解他的孤獨呢。其實歷史永遠是殘缺的,人們永遠不可能通過歷史看到一個人的本性,也許他也並不是多么陰險,只是用錯了方式不懂的待人知道。而我唯一可以肯定是他又雄才大略,天下是靠他自己本事的來的。煮青梅把酒論英雄,曹操便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三國演義作文(2)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家們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要角色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大加讚賞,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每一個人物都是那么的活靈活現,不禁讓我們讚嘆。讀完後的第一感覺就是羅貫中不僅文筆好,智慧我想也超乎常人。就先說在他的筆下戰場是多么的栩栩如生,讀者就像身臨其境一樣。每個人物描寫的都那么飽滿,性格非常的突出。例如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機。其手搖羽扇,運籌帷幄的瀟灑形象,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心中“智慧”的代名詞......

不過你要是把《三國演義》當成歷史書看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實際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這段故事,這是作者的藝術虛構,其目的是為了表達關羽不辭艱辛千里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慨。儘管"過五關、斬六將"在邏輯上經不起推敲,但它卻符合聽三國故事而無暇辨別地理方位的廣大民眾的審美心理,天長日久,"過五關、斬六將"不僅已被人們接受,而且已經成為典故。我們只能說這就是羅貫中的才華吧。

如果問我你喜歡《三國演義》裡面的哪個故事?太多了,一下子回答不了吧。但我最喜歡的就是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了。草船借箭:從諸葛亮趕下軍令狀,就能看出來他絕對是個做事情沒有把握是不會嘗試的人。我想劉備要是沒有諸葛亮,他很肯能戰勝不了疑心頗大的曹操。諸葛亮不僅是足智多謀還是個天文學家,要不說人家是神人呢!那我們來說說火燒赤壁吧。我到現在都想不明白,諸葛亮是怎么預測到風向會有變化呢?或許人家比天氣預報員還專業吧。

讀一遍《三國演義》原著,便有一次收穫。我現在的理解都是很淺的,要想真正的品味《三國》,感受《三國》要讀很多遍才可以呢。

忠心推薦大家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作文(3)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人人皆知。其中,《三國演義》是把《三國志》通俗化之後所作的書。由只有高級知識分子才讀得懂的史書,變成幾乎連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強看下去。

它的作者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據說他還是施耐庵的學生,曾經一起從事小說著述。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等長篇小說。他的這些歷史演義,歌頌的主要是聖君賢相,英雄豪傑,表現了作者對歷史上強盛時期的嚮往。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史小說,是羅貫中在民間講史平話的基礎上,取材史籍、民間傳說和戲曲,把零散的三國故事、傳奇,寫成可一部七十五萬字的名著。《三國演義》主要一五條線:漢朝滅亡是引線,晉國統一天下是終局,中間是三個國家的興衰的主線。這幾條線互動聯絡、交叉,成為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為正統寫東漢末年到晉統一全國之間的史事。尤其以魏蜀兩大國之間的矛盾鬥爭為主幹;寫魏、蜀兩方時,又以蜀國的故事為重點。寫蜀漢時,則以諸葛亮為中心;在寫諸葛亮時,又以隆重決策為關鍵,這說明了作者維護漢家正統的思想。

《三國演義》中有姓名和行動的人物約四百多個,其中寫的出色的便是三絕。

曹操的形象,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則是殘暴和狡詐。他一方面消滅異己,另一方面又開脫自己的罪名。同時,他又不是頭腦簡單的暴君。雖然要一心殺死異己,他十分明確的把握著“當殺則殺,不當殺則不殺”的原則,從不一意孤行。另一個字便是“雄”,他志向高,心懷天下,富有政治謀略,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不計較一時得失。所以稱曹操為亂世奸雄。

關羽是有名的英雄,他文武雙,智勇兼備,在他複雜的個性中有民間色彩,又有封建色彩。因此,他在勞動人民和統治階級中,有同樣的地位和威望。

諸葛亮是羅貫中著重刻畫的人物。作者在他出山前和死後69年只用了五十回,而他出山時的短短二十七年就永樂一般以上的篇幅來寫他的活動。由於作者的極力刻畫,使他成了年近乎“完人”的人。

《三國演義》被作者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真當之無愧為四大名著之一。

簡評:小作者對《三國演義》了解的真多,有了這篇作文的介紹其他同學在看這部名著之前就已有了整體的感受了

三國演義作文(4)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覺得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英雄讓我崇拜不已。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