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游武夷山

指導教師劉希儒

趁“五•一”長假之際,我隨旅遊團乘飛機從廈門順利抵達了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景區。據導遊介紹:武夷山風景區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二嶂、八嶺、三崗,共分十個大景區。現在,先要去九十九岩當中最有名的虎嘯岩。

從後山去虎嘯岩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好漢坡,二是懶漢坡。當然啦,有誰願意當懶漢呢?我們邁開大步向著好漢坡衝去。

好漢坡,自然是山高坡陡,共有八百多個台階,其中有不少台階足足五十厘米高,需要用力高抬腳,唯恐站立不穩,害得我們一路上提心弔膽,生怕一失足摔下萬丈深淵,粉身碎骨。而我們的導遊卻像沒事一樣,令我們甚為驚訝。

一路上,大家邊走邊看,依次遊覽了虎嘯八景中的坡仙帶、定命橋、語兒泉等等。當人們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時,終於來到了虎嘯岩。關於虎嘯岩還有一個故事:傳說一個人下山晚了,經過這裡時,聽見兩塊石頭縫裡,傳出陣陣老虎的吼叫聲,他觀察四周,別說是老虎,就是連只貓也沒有。原來,這裡是一個天然的風口,風吹來時,猶如老虎的吼叫聲,這便是虎嘯岩的由來。另外,這裡還有天成禪院等人文景觀。

下山的時候,我們順路經過了著名的武夷山“一線天”。“一線天”共有一百四十三米長,是由兩塊巨大的石頭合併而成,只留下一條深達百米的裂縫,最窄的地方不過三十厘米。洞 內白蝙蝠隨處可見,張牙舞爪!透過長長的裂縫,我們可以看到像一條線似的窄窄天空,“一線天”便由此而來。來這裡旅遊的人很多,一起擠在這狹長的裂縫中,雨水從裂縫中滴落下來,發出“叮咚”的聲響,仿佛在撥動古箏的琴弦。人們在裂縫中緩慢前行,在黑暗中摸索了將近半個小時才走出來。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又特意觀賞了武夷山中稀奇植物——“四方竹”。“四方竹”看起來是圓的,摸起來卻是方的,確實很奇特。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主要標誌之一。傳說一位赤腳大仙為完成任務,把一塊很大的布晾在這裡,還留下了一條幾十米長長的手印。因此,這天游峰又被稱為“曬布岩”和“仙掌峰”。天游峰是亞洲第二大的風景石頭,當地的人又說這天游峰是“一塊石頭玩半天”。郭沫若曾經這樣讚美過天游峰:“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這句話中的小丘,指的就是天游峰。當時郭沫若一說出這句話,就引起了不少桂林人的不滿。武夷山後山的風景很一般,桂林人望著後山景致,不屑地說:“郭老瞎吹牛,騙我三天游,白水配饅頭,下次鬼來游!”我很贊同導遊的這句解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氣,同是祖國好山水,何必同時論高低!”

我們登上天游峰的山頂,飽覽了武夷山的美麗的山水風光。山腳下,九曲十八彎中蕩漾著一架架竹排,五顏六色,漂亮極了!只見雨後的一座座山峰雲霧繚繞,鑲嵌在碧水環抱之中,翠蘿綠染,既有岩骨神塑的神奇,又有紅妝綠裹的靈秀,正可謂是深邃奇絕啊!

【點評】

用凝練酣暢的文字鋪現鍾靈毓秀的景色,對讀者來說是一種心靈的放牧,可以在捧卷之間神遊萬里,幸事!很感謝這位小作者帶我們共賞武夷山風光水色。

首先小作者借導遊之口如數家珍一般介紹了武夷風景的重要景區,將我們的胃口高高吊起。然後便按遊覽路線帶我們“邊走邊看”:好漢坡——虎嘯岩——一線天——天游峰,每到一處便用敏銳的觀察把握特點,並通過如詩如畫的筆墨展現出來。讓我們為爬又陡又險的好漢坡的他捏著一把汗;仿佛聽到天然風口“虎嘯岩”虎吼般的風聲;好像被“擠”在狹窄的裂縫“一線天”中緩緩前行;似乎也登上了天游峰頂飽覽了山光水色。不過,小作者在抓住每一處景區特點的同時,落腳點卻又各不相同,“好漢坡”重點寫爬的體會;寫天游峰時又插入一段傳說佳話予以烘托,讓人感覺處處有新意。文章的主要筆墨放在“一線天”和“天游峰”上,詳略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