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氈

在甘肅一帶,有一位做毯子的手藝人,當地人叫“毛毛匠”。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鋪毛氈的吧。

最先一步是挑毛,收來的毛,把不乾淨的挑出。然後開始打毛。所謂的打毛(也叫彈毛),是用一種堅硬的木頭做成的有一米五長的大弓吊在房樑上,用適手的繩子把一隻手和大弓捆在一起。再用一個彈撥物固定在膀子和手上。弓弦一抬,把弦一彈。還發出咚——嚓——咚——嚓的聲音,毛被打散了。

彈好毛後,把毛鋪到一個很大的竹簾上,要均勻的鋪上去,要不然會行成漏洞和疙瘩,睡起來不舒服。鋪好的墊子看起來有20公分高,厚厚的一層,像一塊切割後的白雲。均勻噴水之後,再把毯子的邊整整齊。一般,機器是切割的邊。而手工卻是卷的邊。做好毯子的邊,再做圖案。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毛毯上的圖案是怎么做的。他用染過色的毛線拼出兩個鴿子和一個中國結。之後,還要鋪一層薄薄的羊毛,再噴上水,這樣可以把圖案固定住,染色的毛線在裡面隱隱約約,很漂亮。

毛毯平平捲入竹簾中,用腳蹬竹簾、拉繩,至少一個半小時,讓毛與毛之間纏在一起。再下一步展開竹簾,上足了水把毯子捲起來。要用兩人一起拉著繩子,一邊用腳滾著毛毯再次揉搓,一邊擠水,重複數次。攤開毛毯,把邊整齊、整平。用清水澆一次,最後放到竹竿上晾曬。一個成品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它很耐用,做的好的可以用30年,而且不會生蟲。

我們要保留這么好的手藝,永遠不要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