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對聯的來歷

對聯的來歷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傳說這種風俗是孔子傳下來的。

孔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有許多學生,一次,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乾糧吃完了,孔子就叫學生子貢去向一個名叫范旦的人借點兒糧食。

子貢找到范旦,說明了來意,范旦想:人們都說孔子有學問,我不妨試一試,他對子貢說:“我提個問題,孔子若能回答得出,就借糧給你,好壞多少喜歡惱。要他說一句話。把這七個字包含進去。”子貢回去告訴孔子,孔子說:“天地間好人多。壞人少,。借時喜歡還時惱”,范旦得到了圓滿的回答,就答應借糧,三天后,范旦送來了一張字條,寫著: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還我一筆筒米來。孔子急著去列國遊說,便告訴來者:“米糧一時不能還清,留給後人慢慢去還。今後凡是門上貼對聯的人家,都有是讀書人,要飯吃的即可上門討米”。

後來,慢慢地形成了一種規矩,平民百姓過年時,也想討個吉利,張貼起對聯,這樣,貼對聯的風俗就留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