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象介紹

亞洲象的身軀高大威武,性情溫順善良,是力量、威嚴和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象徵。它的身長為5—7米,肩高為2.5—3米,尾長為1.2—1.5米,體重3000—5000千克。通體為灰棕色,前額左右有兩大塊隆起,稱為“智慧瘤”,其最高點位於頭頂,但它的腦卻很小。頭蓋骨很厚,雖然骨骼內充滿了氣孔,可以減輕重量,但頸部的負擔仍然很重。背部向上弓起。四肢粗壯,幾乎垂直於地面,像四根柱子,前肢5指,後肢4趾。小跑時,總是同時提起同一側的前後肢,而不是象其他哺乳動物那樣在對角線上的兩肢同時離開地面,這種的步法被稱為“溜蹄”,並使其產生一種奇特的搖擺動作。

它的鼻子是動物中最長的,實際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長體,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不停地擺來擺去。它由四萬多條肌纖維組成,裡面有豐富的神經聯繫,不僅嗅覺靈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衛的有力武器。鼻子的頂端有一個像手指一樣的突起,這個突起不大,但上面集中了豐富的神經細胞,感覺異常靈敏,使得象鼻十分靈活,能隨意轉動和彎曲,具有人手一樣的功能。在動物園中,訓練有素的象能用鼻子搬重物、拔釘子、解繩子,甚至能撿起地上的繡花針。有趣的是,它還能像人類握手一樣,用互相纏繞鼻子的方式來表達友好的情感或者進行雄獸和雌獸之間的調情。

亞洲象雄獸的嘴裡還長著一對終生不斷生長,但永不脫換的長大門齒,稱為象牙,長度為2米左右,單支重30—40千克。雌獸的門齒較短,不突出於口外。象牙的作用很大,是掘食的工具,也是搏鬥時的武器。它的犬齒不發達。臼齒上、下頜的每側共有6枚,而且很大,呈塊狀,但並不是同時生出,而是分成六批,輪流生出,每一批只生出4枚,另一批“候補者”在後面半隱半現,等前一批磨損消耗得不能再用時才逐漸發育出來,以致於在同一時間裡,每側上、下頜只能有1個完整的或者2個不完整的臼齒在起作用。每一個臼齒在使用時,齒根能夠繼續生長相當長的時間,以此來抵消磨損,但磨損仍然比生長的速度快。當齒冠磨平之後,齒根就不再生長,而被吸收掉,這樣後邊的牙齒就順質序生長出來,並沿著頜部向前擴張。這六批臼齒可供其使用一生。

亞洲象的耳朵也很大,寬度近1米,有利於收集音波,所以聽覺非常敏銳,彼此之間常用次聲波進行聯絡。由於耳部的褶皺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熱面,所以更像是兩把調節體溫的大蒲扇,在炎熱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動兩隻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動,達到散熱降溫的目地,還能驅趕熱帶叢林中的蚊蠅和寄生蟲。

亞洲象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寮國、泰國、緬甸、越南、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共分化為大約4個亞種,我國僅有大陸亞種,分布於雲南南部和西部的勐臘、景洪、江城、西盟、滄源、盈江等地。它喜歡棲居在氣溫較高,空氣濕潤,靠近水源,植被生長茂密的熱帶地區,一般為海拔1000米以下的長有刺竹林或闊葉林的緩坡、溝谷、草地或河邊,常常是大樹遮天蔽日,直入雲宵,各種中、下層植物盤根錯節,千姿百態。它的皮膚雖然厚達3厘米,但身上的毛卻比較稀少,所以既畏寒,又要避開熱帶地區白天烈日的曝曬,常躲避于山谷間的林蔭之處,覓食的時間也多在氣溫稍低的清晨和傍晚。食物主要是董棕、刺竹、類蘆、棕葉蘆、仙茅、白茅草、葡榕和野巴蕉等植物的嫩枝和嫩葉。在進食時,先用長鼻子把植物卷上,再把它們從土地上連根拔起,在腿上或樹幹上拍打掉上面的泥土,然後才送進口中。有時折斷樹幹和竹枝的聲音在寂靜的森林中“啪,啪”作響,傳遍整個山谷。它的食量大得驚人,每天要吃大約100千克的新鮮植物,因此在野外需要占據幾十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活動或取食的領域。為了吃到足夠的食物,象群還要經常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邊走邊吃。象群走動的速度很快,奔跑起來時速可達24公里,一次可以跑400—500米。喝水時,它先是把水吸到鼻子裡,再把鼻子放進口中,然後再把水喝下去,一次大約要喝上60多千克。雖然它的氣管和食管是相通的,但是在鼻腔後面的食道上方生有一塊軟骨,當它用長鼻子吸水的時候,水就進入了鼻腔,同時咽喉部位的肌肉進行收縮,使食道上方的這塊軟骨暫時將氣管的口蓋上,水就會由鼻腔進入食道,而不會進入氣管,更不會進入與氣管相通的肺中。當它把吸進鼻腔中的水放到嘴裡以後,這塊軟骨又會自動張開,以保證呼吸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