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

我的爺爺

王迪

我的爺爺是個抗戰老兵,1938年入伍。今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無錫電視台還採訪了他。而今年也是他80歲的生日,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趕往無錫為他祝壽。

我的爺爺非常愛動腦筋,儘管年事已高,但他還特別愛學習、愛研究。爺爺入伍時只有國小文化,後來他自學中學課程;建國後,他參加了軍隊的首次聯考,終於如願以償地考上了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雖然爺爺文化基礎差,但他特別用功,加之幾十年的實踐經驗,他的醫術越來越高。畢業後,爺爺回到昆明軍區總醫院工作。他不僅是技術骨幹,同時也是一位頗受愛戴的好領導。爺爺50歲時開始自學英語,為了記住單詞,他天天翻英漢詞典,一本字典都翻爛了。

85年他離休後,回到江蘇無錫生活。按理說,他應該安度晚年了,可他不服老,仍努力研究,設計出了許多東西。比如糞便處理器、垃圾分類器……“非典”時期他還設計了防病毒的口罩,並且自己花錢做出樣本,向技術部推廣,受到了大家的好評。但他發明的技術也有的沒有被採納,這使爺爺很煩惱鬱悶。

奶奶總是說:“你都這么大歲數了,不要多想了,好好安度晚年吧!”可爺爺就是不服老,他常說:“人的腦子就是要用的,不用就會生鏽。只有多動腦,人才不會變得遲鈍。”我有時看到爺爺忙碌的身影,真是很心疼。看到爺爺煩惱的樣子,我的心裡也很不好受。所以我希望爺爺的設計成果都能轉化為生產力,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樣爺爺就可以開開心心的啦!

總之,我覺得爺爺即便有“煩惱”,那也是健康的“煩惱”、向上的煩惱。我要把爺爺那種“活到老,學老”的精神放到學習上,將來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同時也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爺爺完善他的設計,實現他的願望。我想那時他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點評:

開篇看似一番平實的介紹,其中卻蘊含著小作者對爺爺的敬佩之情,讀者閱後也是肅然起敬——80載春秋,戰功卓越。

爺爺在小作者心中最大的優點就是“愛動腦筋”。圍繞這一特點,小作者將爺爺的生平經歷分割成兩大階段——在崗工作和離休在家。

在崗工作這部分內容以敘述的口吻娓娓道來,通過“自學高中課程考上大學”、“成為技術骨幹”、“五十歲學英語,一本字典都翻爛了”等事例就足以看出當年的爺爺“愛學習”。

離休在家這部分內容則採用敘述加描寫的方法。敘述爺爺“不服老”搞發明。描寫面對“煩惱”爺爺的語言和“我”的心理活動,讓爺爺“愛動腦筋”這一特點更加真切。

文尾總結自然,點明中心,表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