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色污染”的分析與調查

課 題:通過對白色污染的調查加強我們的環保意識

地 點:北京市方莊、左安門、玉蜓橋至紅橋沿途採訪

時 間:XX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現在,隨著工業的發展,市場的需求,大量的廢舊農用薄膜、包裝袋、一次性快餐盒等日益增多。它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據報導,目前我國光是每年扔棄在鐵路沿線的一次性快餐盒就達8億多隻,加上城市快餐業的發展,每年廢棄量就達100億之多。其中,有80%以上未經回收,被大量地散落在環境中,重達8萬噸以上。

一次性餐盒大部分以發泡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化學材料為原料,這些材料十分不容易分解。如用填埋的方法,土壤中微生物將其變成有機質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XX年左右。這樣會直接影響植物對養份的吸收。如用燃燒銷毀的方法,燃燒時會釋放出多種化學有害氣體,並產生一種叫“二惡英”的物質,毒性極大。由於這些垃圾大部分都是白色的,故名“白色污染”。

目前,全世界都很重視這個環境問題。我國也已開始對白色污染進行治理。現在的情況如何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首先我們從方莊的一個街心花園開始了調查採訪。

當我們到花園時,發現環境情況還比較令人滿意,但仍有個別白色垃圾。我們對一位常來公園鍛鍊身體的老大爺進行了採訪:

問:“您知道到什麼是‘白色污染’?”

答:“就是一些垃圾。”

問:“那這些垃圾每天有人清掃嗎?”

答:“沒有人打掃。”

問:“那您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答:“髒唄 ……”

顯然,我們採訪的這位老大爺對環保問題並不太清楚。接著我們又和公園裡的一位清潔工進行了對話:

問:“您知不知道什麼是白色污染?”

答:“就是塑膠袋之類的東西。”

問:“那您為什麼要幹這行呢?”

答:“一是為了首都更美麗,二是為了養家餬口。”

問:“您希望北京將來變成什麼樣子?”

答:“希望北京綠水藍天,空氣好一點兒。”

問:“那有沒有人讓您幹這一行呢?”

答:“有,政府很重視。”

從清潔工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政府對加強環保和環境治理確實有一些具體的措施,但是整個環境的保護光靠清潔工來做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來共同維護和宣傳。

隨後,我們又沿著玉蜓橋走到紅橋的馬路旁繼續進行採訪,前後訪問了過路的中年人、學齡前兒童、擺攤的大媽和餐館的服務員等。在路邊小餐館對服務員進行的採訪記錄如下: 

“你們現在用的是什麼樣的餐盒呢?”

“是環保型的。”

“您能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嗎?”

結果等她拿出來一看卻不是政府規定的環保型餐盒,這時服務員馬上又換了另一種說法:

“這個是不是環保型的我們也不太清楚。”

“那您剛才為什麼要那么說呢?”

“……那我怎么會知道!你們問這個乾什麼?”

在另一家餐廳的訪問也差不多如此:

“您現在用的是什麼樣的餐盒呢?”

“是環保型的。”

“您能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嗎。”

“你又不打包,看這個乾什麼!你到底吃不吃飯!”

看來兩家餐館講的話都是口是心非,他們不是不知道什麼是環保,不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做,只是從飯館自身的經濟利益上考慮不去做而已,不然他們也沒必要向我們說謊啊。這足以說明他們對環保工作還很不重視。

在我們採訪的十人中,有七個人知道什麼是白色污染,有一人不太清楚,有兩人不知道。但所有被採訪者均希望環境改善、空氣清新。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政府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了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在為人類創造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聯想起前兩年,每當大風颳起時,空中就瀰漫著黃色的粉塵,有時在空中還飛舞著白色塑膠袋。使人們出門十分狼狽。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同時,我們也懂得了:我們就是社會的主人,改善地球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努力增強環保意識,節約資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壞,天天破壞,地球就會變成垃圾場;如果全球人人環保,天天環保,就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我們攜起手行動起來,共同努力保護好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

為此,我們建議從我們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 不亂扔垃圾及廢棄物,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

2、 如果所在地區已經進行了垃圾分類,就要積極參與宣傳。

3、 不要浪費,包括不浪費一張紙、一滴水、一分錢。

4、 要積極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

5、 發現身邊有破壞環境的行為時要積極提醒和制止。

6、 要愛護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家園會變得越來越美好。在迎接新千年之際,讓我們為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家園而行動起來吧!

通過這次自我組織活動,我們深入了解了環保道理,增長了社會見識,鍛鍊了自我行動能力。我們都認為這次活動辦得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