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家鄉

家在農村真好

家是人一生永久的牽掛和嚮往。家是人的根系所在。現代漢語詞典對家的解釋為:家庭所在的地方。我生於父母生死未離開過的農村,成人時方離開那片熱土,自然本真的生活,使自己擁有了切實而豐富的心靈基礎,這是我的幸運。

但是,原生態農村生活貧困、落後,村民中國小畢業的也寥若晨星,與時代同步的城市生活成為年少時人人內心的一種渴望和夢想。然而,我離開家鄉三十年了,一直生存在城鄉結合部,體驗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兼容自慰。二00四年兒子到市里就讀高中,為了將來社會對人才高知識、高技術的競爭需要,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昂貴地在學校附近租用一套單元房,每天下班後回市里,給孩子以生活保障和在家的相同感受。

兩年的準市民生活,並沒有和這座城市建立親近感,硬化、亮化、綠化、街道擴展、老城翻新、高樓破土、人們行色匆匆、城市日新月異。正如理論家們認定目前的世界是後工業社會、後現代社會、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時代、網路時代、基因時代、納米時代……但我們還無法判斷這到底是否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時代。是文明進步的,還是頹廢苦難的,然而生命之高貴,就在於他在自然與自己創造的社會裡,無時無刻都在尋找自己必須遵循的那個和諧的點。

這不是理論性的,也不是制度性的,這是來自於生命的真實需求,因為任何人都不希望在虛無縹緲疲憊浮華中過不踏實不安寧的生活,生命的嚮往是永恆不變的,人們永遠希望無論怎樣新的時代、新的社會,都過著健康、快樂、幸福、安寧的生活。

城市猶如一方螢幕,富足得遍地生金,生動的滿目時尚,但是漸漸地,無聊和寂寞弄得你無法忍耐,無論你怎樣調整視野和狀態,懊喪總是鎖定在心中,感到那是別人的風采,那鋪天蓋地的絢爛,讓你無所適從,環境的浮躁使人不能清靜自守,煽起了人們多餘的欲望。所以,陌生、孤獨和無奈也會不時地向心頭襲來。其實,人對物質世界的需求十分有限,更為重要的是精神情感的富足,而精神情感需要物的承載和記憶的傳遞,城市的快速變化使人們失去了承載情感的空間和強化記憶的時間。

回首童年,回望家鄉,雖有新房撥地,油路延伸,但更多的是古宅老樹,炊菸農耕,山依舊,水依舊,生老病死,四季更替,農村的眼光沒有被功利所牽引,猶如一幅有歷史縱深感的鄉村圖畫,使人情景交融,親切自然,踏實而溫暖。無論你走出多遠,走出多久,那怕你的父輩已故去多年,你都能找到可親、可信、可言、可悅的景物和氛圍,從而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常回家看看,不斷地重溫和回爐自己的家鄉情懷,擺脫私家車與健身器的尷尬對白,站在土地上,感受和諧,體悟和丈量生命的真實和自己的存在。

我無意反對現代文明,舒適便捷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追求,但必須遵循物質和精神的和諧原則,我們要建設常態文明,減少割捨情感的“人造文明”和追逐功利的“形象文明”。鄉村是挽留情感的聖地,城市是追趕時代的樂園。童年的渴望是為了物質的需要,現在的渴望是為了精神的需求。人是個感性動物,如果一個人家在城市而找不到家的感覺是一件失望而痛苦的事情,我想說,家在農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