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人--欣賞別人

在我的“學做人史”上,高高矗立著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建成要感謝我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因為她的思想就是構築這個裡程碑的藍圖--她教我應該閉嘴!如果作為此碑的工程師,王老師,您能聽見,我在此要像小品中的范偉一樣對您說一聲:“謝謝啊!”

我從小的時候就特貧,我一直錯誤地認為這叫“侃侃而談”,覺得在聊天中把自己“偉大”的思想像英國傳教士一樣傳給別人是至高無上的重要,但中學以來與我的思想發生碰撞的元素徹底改變了我--中學不像國小時的如此這般地閒,所以很少有人聽我扯一些與學習無關,並且他們無興趣的話題,另一方面王老師不止一次地對我說:“柏翽,你能不能別叨叨了,listening is learning!(聽著也是學習)起初,我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哲學,並且感到我幼小脆弱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打擊,傷口久久不能癒合……當然,小樹苗的生成長大是需有一個在旁守候,隨時剪掉歪枝的人。

王老師就像上一段的描寫一樣對我思想教育了整個初一,使我根深蒂固的“話多”思維漸漸動搖。但真正引發我的“思想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讀書時發現當聽眾原來更加偉大。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班友好、有人緣的同學更多地在扮演“聽眾”這個角色。與此同時,王老師的話又浮現耳畔:“柏翽,你是比較有知識的,可更應該多沉默,那樣更讓人覺得你穩重些。”“柏翽,如果你能管住你的嘴巴,你會更加有魅力!”“伯翽,你介意不介意坐下來倒口氣,歇歇?你可以換一種方法成為此地的焦點。”……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以往的話我就閃,並且不對這思考過多,如今我真正理解了那句“listening is learning”才明白。

在我頓悟的時候,我又想起了古時孔子不恥不問,活到老,學到老;伽俐略的“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當是時,吾深感慚愧,久久陷於往事的錯誤中沉思,不能自拔。拔出我的,是正覺百感交集時跳出來的王老師,她拍著我的肩,震憾著我:“歷史不能改變了,你應該展望未來!”

此後,我學會了沉默,學會了欣賞別人。欣賞別人,是善待他人的一種方式。是以人之長補已之短的明智之舉。就在我欣賞別人的同時,這個世界在我的眼中也變得更加美麗。

指導教師:柏樺

簡評:點評:寫老師的作文數不勝數,而本文作者自有獨到之處。作者“揪住”老師的一句話,你應當“閉嘴”,不“揪”到底誓不罷休,而且確實“揪”得有理“揪”得有據,耐人尋味,“揪”出了結果,“此後,我學會了沉默。”看看作者的步驟:1.“她教我應該閉嘴,”看似突兀,實則在讀者被震動的一剎那,被牽引著讀了下去。2.“我從小就特貧。”返回來介紹自己--如其不然,老師教我從何而起?當然,我的貧也不是無意識的貧(不同於那種為抬對方就故意貶低自己的低能做法),我認為這是“侃侃而談”,是把自己“偉大”的思想像英國傳教士一樣傳給別人。3.轉折:因為是中學了,我的聽眾少了,王老師說我:“聽著也是學習。”4.又一次轉折:我認為老師的話是錯誤的哲學,感到幼小脆弱的心靈受到強大的打擊。5.再轉折回來:我明白了小樹的生長需要有人在旁守候,隨時剪掉歪枝。6.接著連續引用了王老師的話。當然,不是無端引用,而是在我發現“當聽眾原來更加偉大”之後。這時候,老師的教誨就從回憶的庫房中滾滾而來:“柏翽,你是比較有知識的,可更應該多沉默,那樣更讓人覺得你穩重些。”“柏翽,如果你能管住你的嘴巴,你會更加有魅力!”“柏翽,你介意不介意坐下來倒口氣,歇歇?你可以換一種方法成為此地的焦點。”這時讀來,王老師那些話何等撼人心魄!當然,更撼動了作者。 被撼動的作者想起孔子的話,想起伽俐略的話,慚愧得不能自拔,而“拔出我的”是王老師。她拍著我的肩,震撼著我,“歷史不能改變了,你應該展望未來!”作者在每一個恰當的時候都能恰當地引出王老師的話語,不可謂不巧妙。一波幾折則看出其思想之深度和真實。值的一提的是,作者平時做了有心人。王老師的話之所以一次又一次一串又一串地冒出來,從寫作講,叫積累素材;從做人講,是謹記師言。這是一篇期末考試作文,成文倉促,更可見蓄之既久,其發必速。與此同時,老師對學生的毛病的不″揪″到底誓不罷休的對工作的執著,對學生的疼愛,自然也就躍然紙上。此外,首段,像范偉一樣說一聲謝謝,所指不明確。是像范偉一樣誠懇?或是深沉?還是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