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那些人,那些事(教師篇)

我身邊的那些人,那些事……

從古至今,人們把教師比喻成“園丁”、“蠟燭”、“綠蔭”、“人梯”、“鋪路石”……,這些都是對人民教師這個職業的歌頌。讚揚他們“孺子牛”般任勞任怨的工作狀態,讚頌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

若不是自己也是教師,若不是自己親眼目睹了她們的愛崗、敬業、奉獻的經歷,親耳聆聽了她們不畏艱苦、孜孜不倦、潛心奮鬥的感人事跡,親身感受到他們為祖國幼苗真誠奉獻的博大情懷。我可能永遠體會不到這些稱謂的公正與和諧。

斗轉星移,9個年輪已從我身邊溜走。而我身邊的那些人,他們所做的那些事,一直在我的心頭涌動,一直激勵著我向前邁進。

工作第一年,我結識了年逾古稀的繆德華老師,兩鬢的白頭髮足以印證他工作的足跡。1964年,只有19歲的他便開始了“孩子王”歷程。當時正直流傳“家有三斗糧,不做孩子王”,當時他的地位是很不被別人認可的。直到後來民辦轉正後,他才正式成家,此時他已是不惑之年。在我工作的第一年,他是我見過的最最認真、最最樸實、最最踏實的老師。當時他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他在一年級孩子的心目中不是老師,而是一位慈祥的老爺爺。無論春夏秋冬,他都是第一個到校,(除了在學校住的校長)最後一個離開。而他的交通工具便是那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天氣好還罷,遇上陰雨天,那6里的泥濘路也能體會出長征般的艱難,他卻一如既往的這樣做著。每天放學後,他都要留下來批改當天的作業。他是那般一絲不苟,堅定執著,就像屹立於校園中的一座人梯雕塑。這座雕塑永遠的雕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楊風雲老師是我第二年工作中的引路人。她也是以前的民辦轉正教師,同時也是一位黨員。她看似一副嚴肅表情,卻隱藏著一顆金子般的慈母心。她對班級的管理上以嚴格為主,幹練的她有一套高效的班級管理策略。課間操,紀律最好的莫過於她的班級。書寫習慣方面更是可見一斑。在這些看似細微的不能再細的習慣培養上,她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一年一度的金秋季節,都會有她所教過的學生來看她,那種其樂融融的景象構成了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那年,我也擔任了班主任,毫無經驗的我便向楊老師三番五次地討教經驗,有時甚至是在她家的飯桌上學來的。既學習到經驗,又吃上“免費午餐”,這對我來說這可謂一舉兩得。

第三年,我調到了現在的鎮中心國小任教,結識了年輕有為的語文教師——張祥山。據說,他是以教學風格詼諧、幽默,學生樂學、成績好而得名的。因此,一有空我便去聽他的課。果真如眾人所說,在他的課堂上,講的少,學生思考的多,讀的多,不知不覺教學目標便達到了。為了學到這樣的好方法,我特意跑去他的辦公室請教。只見他的辦公桌上整齊的排列著各種學科書籍及雜誌,國小語文的全部課本盡收眼前。從他那裡我知道了教一而會十,知識的系統與緊密聯繫。他上課從不拿教參,因為,課早已備進了他的腦子裡。正可謂“課上一分鐘,課下十年功”,遊刃有餘的課堂只能屬於這樣的老師。最讓人高興地是,張老師被評為XX年市級優秀教師,這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在這樣的人身邊,如果你稍微偷偷懶就會覺得良心要受到譴責;在這樣的人身邊,我也像“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羊兒,迅速地成長開來。零九年,有幸被選為“東營市第二批國小語文培養對象”,我不僅僅滿足於身邊同事的學習了,有幸與墾利一小崔燕校長結為師徒關係,從此開啟了我另一段非比尋常的成長之旅。她溫柔爾雅、睿智大方、語言溫和、舉手投足間洋溢著深厚而不可遮擋的文學素養。聽她的課真是一種享受,更是沉浸在智慧的殿堂里。那時我才頓悟:原來語文課可以演繹的這般美妙,也可以這般“潤物細無聲”的,更是可以叫人享過之後沁人心脾、永生難忘的。從她身上我不僅學到了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有法,更多的是悟到了“為師者、育人者、博學者”的真諦。

“隨風潛入夜”,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XX年我被評為縣裡的師德標兵;XX年被評為縣級語文教學能手;我的課堂洋溢著風趣幽默、智慧橫生,成績更是名列前茅。於是我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默默無聞、艱辛費心有操不完的心的職業。但是,我願意!

此時此刻,再次仰望我身邊這些看似平凡的的人,回顧他們做過的那些既普通又平凡的事,我才醍醐灌頂,不知何時,我也做起了像他們那樣的人,也乾起了他們那樣的事……我想不久的將來,我身邊會有更多那樣的人,會做更多那樣的人做過的那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