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那是一堂語文課:老師正在講解“尊君在否?”這句話的翻譯。一位同學笑著回答:“你爹在不?”老師搖搖頭糾正道:“你父親在嗎?”他告誡我們,文言文中的“尊君”“令尊”等,必須翻譯為“您父親”以示尊重。

其實,何止古代,從古至今,人們對父親的尊重一直未變。因為父親不僅是給予我們生命,陪伴我們長達的人,更是我們成長路上的指路燈,讓我們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父親是學習路上的引導者。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在工作繁忙之時,仍抽出時間輔導三個孩子的功課。葉聖陶之子,一代作家葉至善回憶父親是說:“父親下班後總會讓我們聚在小油燈下,聽他講解我們剛寫的作文。父親常問些生動,易於回答的問題,啟發我們的寫作思路……父親主張之要達意,有真情實感,這極大影響了我日後的創作。”

由此可見,父親的學識,治學態度會促進孩子的學業,指引孩子在求知路上前行。

當然,有的父親出於自身原因並不能輔導孩子的學業,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孩子道德路上的領路人。柴契爾夫人的父親只是一個小職員,工作忙碌而平庸,但他熱衷政治活動,做事認真的態度,剛強的正直作風極大影響了柴契爾夫人。柴契爾夫人後來成為英國首相,做事認真果斷,為其支持者所稱讚。她在自傳里寫道,父親的影響不在學業上,而是他積極行事的態度和果斷的工作作風引導她走向成功。

人們對父親的尊重,正在對其孩子的成長之路有正確的引導,使孩子成人成才。如今“父親”一詞神聖感的缺失,讓人感到失望。但請天下的父親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因為它不僅關乎孩子的成長,更關乎民族和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