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周恩來的成長經歷作文【三篇】

篇一

早聽爸爸媽媽說過我們偉大的第一任總理周爺爺的故事,今天我看了個關於周爺爺的故事的書讓我很受教育。

這個故事是《半碗青稞面》,說的是在周爺爺的病還沒有痊癒的時候,紅軍就進入了茫茫無邊的大草地,在杳無人煙的草地上,不但路極其難走特別危險,而且氣候也非常怪,從早到晚可以經歷春夏秋冬四季。不但條件這么惡劣,而且紅軍們開始斷糧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更別說是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那么長時間沒糧食了。可是周爺爺還是把自己珍存的一點青稞面全分給大家泡水喝。戰士們都不忍心拿病中的總理省下的這點珍貴的糧食,周爺爺說:“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革命同志的生命就會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這攙上了一點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手中,戰士們流淚了,我也流淚了。想想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從沒好好珍惜過,平時媽媽給我做那么多好吃的,我還這不吃那不吃的,想想真是不應該呀。沒有周爺爺和那些革命先烈們忍飢挨餓受苦受罪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哪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呀!

關於周爺爺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我都如饑似渴的讀著,我知道還有很多和周爺爺一樣為我們打下江山的革命前輩,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後我要多讀關於他們的書,多向他們學習,長大以後用我所學的一切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富強!

篇二

縱觀歷史,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黃繼光等等,現在我就說說敬佩的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是一個破產的封建家庭的弟子,受足了家裡長輩們封建思想的影響,但是,他熱愛革命的心卻沒有改變。他這種立場堅定的決心,使我敬佩。周恩來總理早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身為長子的他只好出面處理家事。由於他父親在外地工作,家裡又沒有多少錢可以養活他和兩個弟弟,所以,他只好向街坊、親戚借錢。可是,原來與他家很好的一些親戚卻翻臉不認人,世態炎涼呀!而且,他家族裡有封建思想的長輩也出面干涉,要他把誰第幾天借了多少錢寫在一張紙上,改天還得給那一家人磕頭,拜聖人,在人家有節慶時,還得再借債給人家買禮物。周恩來在這樣的境遇里,硬是把兩個弟弟拉扯大了,他自立堅強的意志讓我敬佩。周恩來在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到大伯居住的東北地區學習,一次在課堂上,老師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同學中有的說是為了幫父母記帳,有的說是為了謀個人的前途。惟有周恩來堅決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他這句“為中華之崛起!”令我折服!1911年10月10日,當辛亥革命爆發的訊息傳來時,周恩來倍受鼓舞。他找來一把剪刀,帶頭剪斷了象徵奴役、屈辱的辮子,表示同清政府決裂,他成學校里第一個剪辮子的學生。他這種革命大無畏精神,讓我欽佩。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祖籍紹興,生於淮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之一。他博學多藝、才華橫溢,向為世人讚譽。其實,天才出自勤奮,天才是勤奮之果。

1914年,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上發表了《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感言,就已經嶄露頭角。老師評價此文時說:“心長語重,機暢神流。”他為什麼會寫出這樣好的文章呢?周恩來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給他講故事,教他勞作。後來,他過繼給叔叔。嬸嬸天天教他識文斷字,寫字作畫,把童年時代的周恩來帶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天地,豐富了他的知識,開闊了他的視野,也陶冶了他的情操。

上學後,周恩來用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苦學精神激勵自己。每天,他完成作業後,就博覽群書。他一邊讀,一邊摘錄名言佳句警句,還寫讀書心得。他常常讀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還在書海里遨遊。

少年周恩來就胸懷中華,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經常聯繫國家和國際大事。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資本家販賣黑人孩子的《湯姆和瓊斯的故事》,為黑人孩子的悲慘遭遇而流下熱淚,同時對資本家的罪行而義憤填膺。於是,他帶領同學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黑人孩子。傾吐了發自肺腑的憐憫和同情;一封寫給白人資本家,表示了無比的憤慨與*。

1911年暑假,周恩來從天津到東北探親,接觸了一位有抱負卻無處施展的老人。老人隱居鄉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很多感時紀事的詩篇,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老人發現周恩來對時局有精闢的見解,對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便多次帶他到煙籠山,並即興吟詩抒懷:“今吾老兮有何志願,圖自強兮在爾少年。”他對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囑咐深深記在心中。當他離開時,老人特意寫了《贈周恩來》和《贈周恩來南歸詩》五首,列舉歷的人物通過刻苦學習和磨練,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業”的故事,意味深長地讚揚和激勵周恩來。

在中華這塊沃土上,周恩來迅速成長起來。他同進步同學一起參加學生運動,並且成為學生領袖,積極地宣傳馬列主義,參加救國救民的革命鬥爭,終於成為中國曆的一代偉人。

篇三

幾天前,我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周恩來的故事》--書,感受很深,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周恩來青年時代成長的故事。它讓我更深一層的了解這位偉人--周恩來。

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周恩來年僅九歲,就開始料理家政,而且當時周家已經是債台高築了,借貸無門,只能以典當為生。試想,一個才九歲的孩子,還沒到獨立的年齡,卻要用自己雉幼的肩膀,去幫父親支撐起一個快崩潰的家!可想而知,周恩來的童年時多么苦難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現在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在家裡倍受關愛,不必為家事操心,只管好自己學習就行了。實在太幸福了!

是我感受頗深的另一點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周恩來小小年紀,就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道理,還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自己的志向。而現在也有當科學家,作家之類的遠大理想,但實際行動上那又怎么樣呢?做人不要老是開一些空頭支票。周恩來那時候,他上國中時,英語、作文成績都是倒數幾名,因而使得總分拉得很低,但他只用了半年時間,英語、作文成績就趕上來了,成了班上的“狀元”。這是因為他天資聰穎嗎?不,是因為他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每天,周恩來在身邊都帶著一本英語單詞書,一有空,便拿出來學習,直到爛記於心。由此可見。對我們青年來說,樹立一個遠大的志向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了這兩條,我想我們就一定能夠把今天要做的事的做的更加出色的。

當我合上《周恩來的故事》這本書時,心裡不禁充滿了對周恩來的無限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