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走進杜甫的作文

唐朝,自古便被稱為詩的國度。無數優秀詩人吟誦出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佳作,使唐詩成為中國詩史的輝煌巔峰。你了解杜浦嗎?描寫一下吧,下面一起隨小編欣賞一下關於走進杜甫的作文範文吧!

關於走進杜甫的範文1:走進杜甫

草堂,遠遠的向我走來.

承認,我更喜歡的李白的瀟灑豪放,可杜甫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詩人.時代造英雄,生活在盛唐到衰唐過渡時期的杜甫,是不會瀟灑如李白的.杜甫的詩既有”感時花漸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的詩句,又不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如此厚重的詩句.但總的來說,杜甫是傷感的.他憂國憂民,他借古詠今,他奮力入仕想為大唐王朝盡一份薄力……

然而,命運是如此的不知眷顧,仕途的不順利逼迫我們的詩人不得不隱居山野.也許選擇隱居,過一種閒雲野鶴般的神仙日子是杜甫最好的歸宿.可當我推開柴門,走進草堂遺址的剎那,我知道自己錯了.這位憂鬱的詩人並沒有真正的出世,他無時無刻不在痛心勞苦大眾的困苦,吟詠著”三吏三別”;他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看到絲絲細雨,竟酣暢地高歌《春夜喜雨》.他心裡想著念著的都是許許多多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是,他忘記了自己.不,有一首是寫給他自己的.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大風無情地掀翻了唯一可以為我們詩人擋雨的茅草屋頂.大雨肆意地打下,他憤怒了,於是提起筆憤然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不知道這裡面僅僅是對自然的一種宣洩,還是包含著對自己生活,甚至對社會的一種控訴.

杜甫的晚年是貧苦的.隨時都有倒塌可能的茅草屋,破爛的桌椅,不能叫做床的床……這就是他晚年的全部.可是,我們的詩人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的潦倒,自己多么的瘦弱嶙峋,他還是義無返顧的把自己給了詩.他和詩緊密地融合為一體.可是,他又不是為作詩而作詩,他的詩就是他的心,一種最生活的流露.那不是奔放的美,而是實實在在的美---這種美不能讓你陶醉,卻會叫你去思考.如果說李白是超不現實的,那杜甫就是超現實.這樣的美,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尊重?

走進草堂,走進杜甫,我感動於他的種種……

關於走進杜甫的範文2:走進杜甫人生

走進,走進你的精魂.走進你的詩膽豪氣,走進你遺留下斑駁的殘碑,還有走進你那詩中拓出的崇高愛國精神。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詩句,是你不小心放進日子裡的吧!你可曾知道你釀成的詩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黃子孫?

讀書與漫遊時期,你飄生吳越,閒情四射,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游齊趙,其間初繪泰山,一首《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即以突現出泰山的宏偉與你人生的抱負。繼而遇李白、高適同游於梁、宋結下深厚的友誼.正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啊!。

困居長安時期,你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由此你感嘆而作《兵車行》、《麗人行》等評批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記錄下了車轔轔→哭聲直上乾雲霄的悽慘;道旁過者問行人→被驅不異犬與雞的征夫慘痛申吟;長者雖有問→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怨恨控訴;你這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深入人心。

安史之亂時期,潼關失守,你獨投肅宗。途中被俘,押至長安。聞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感慨而作《月夜》《春望》《衰江頭》《悲陳詞》等詩篇。抒發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之後你潛逃到鳳翔行在,做了左拾遺。當你忽聞官軍勝利的收復薊北時,涕淚滿衣裳。激動與喜悅之情使你揮墨而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直抒胸臆。

好景不長再之後又是戰亂頻,人們顛沛流離的生活著。你提起憤慨之筆,再次鐫刻下那催人淚下、心寒不羈的歷史的片段。使得“三吏”“三別”成了不朽的傳揚,也使你成為了人們所歌頌的“詩史”

西南漂泊時期,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以及關輔饑荒。自家的茅屋被秋風所破,大雨如柱,長夜難眠。你推己及人,聯想到的是:人民的痛苦、國家的命運。你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如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正是你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與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你遠大的抱負未能實現,極度憤慨之時,你正話反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抒發了一生的心事,毅然的選擇棄官攜家隨民而去,於是乎發出“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人生感悟。一字一淚,感人肺腑。

從成都流浪到夔州,你臥病於此。用一首《登高》再次概括了人生的苦況,情懷深蘊,顧盼生輝。喚年你獨登岳陽樓,雖然已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而你心卻依舊懷著“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博大情弦。在這生命即將燃盡的時刻,你關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國家的安定,真的是令人感慨萬千。

走進蒼茫的浩野,只為尋你。是你將碧綠的溪流溶進了昏迷的舊夢,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書寫那深深的“骨”字.走進流光的映影,只為懂你。是你將蒼冥的**斟入了歲月的濃槳,獨自一人苦咽那口溶淚的酒。走進歷史的炊煙,只為悟你。是你將明月的清輝撒滿了天空,卻把暗淡的黑影留給了自己。

當時間湮沒了河流,當歷史暗淡了天空,在大唐由盛轉衰的背景里,永遠有你沖天的豪情。你用自己飛天的痕跡,闡釋了你的人生。你飛入了史冊,注定成其中奪目的一顆星星。。。

關於走進杜甫的範文3:走進杜甫

“錦城絲管月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當我走進杜甫草堂時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這首詩。

在濃濃文化與鄉土氣息中,杜甫草堂讓人感到古典又淡雅,到杜甫草堂內更讓人的心非常靜,從南門走進不遠你就會看到用青花瓷碎片鑲成的“草堂”兩個字非常的引人注目。

在杜甫草堂還有兩個地方讓我最為喜歡。

杜甫的故居。是由一個四合小院組成,小院外有一個醒目的名字“柴門”,這就是小院的代名詞,也非常符合小院的特徵。外面種著很多樹與竹子,還有一條小溪,院中央還有一組石桌,看到它我們自然就會想起當杜甫坐在石凳旁或獨自或與友人飲酒作詩的場景。所大部分遊客都會到這裡坐一坐,感受一下大詩人的風範。走進屋裡,入眼的便是客廳,客廳里的擺設非常簡單,慢慢走入寢室,室內只有一張床與一個柜子,杜甫的生活讓我看到他對生活的追求和淡薄。

還有一個地方是杜甫塑像館。入眼首先看到的是杜甫悠閒的躺著,又有一股大詩人瀟灑的大風範,這座塑像把杜甫刻化得像一朵雲一樣,它讓人琢磨不透,而且還有敬而遠之的感覺。塑像後面是一幅壁畫,壁畫主色是大紅,雕刻精美且氣勢磅礴,與所有雕塑顯得相得益彰,還有幾座塑像,都是我國的大名鼎鼎的詩人或詞人。有一座我聽別人說摸了它的鬍子才有福,原來就是杜甫的塑像,發現塑像的鬍子都被摸得發亮發光了,但願我也能沾沾大詩的光慧。短短的遊覽,可能我不能盡興,但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

走出塑像館,我就準備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訴自己:“我走進了杜甫草堂,心也走進去了!下次我還會來的。”

關於走進杜甫的範文4:走進杜甫

唐朝,自古便被稱為詩的國度。無數優秀詩人吟誦出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佳作,使唐詩成為中國詩史的輝煌巔峰。在群星薈萃的詩壇上,最耀眼的應數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而在這四人中,杜甫沉韻的詩風、精簡的語言、以及他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愛。現在,就讓我們掃開歷史的塵埃,一起走進杜甫,走進他那憂國、傷時、憐民的杜詩中去。

杜甫,唐朝詩人。少年時即以詩賦受長者稱許。到後來,還被稱為唐詩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後期七律,沉鬱頓挫、精切而毫無斧鑿痕、凝鍊卻又揮灑自如,被稱之為唐詩最高成就。因此後人尊稱他為“詩聖”。又因為他的詩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他三十五歲進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門楣。可是事與願違,十年應舉,皆名落孫山。這也就使他逐漸接觸社會下層寫下了揭露當時天寶弊端的《兵車行》、《麗人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洛陽淪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終告破滅,之後便過著流浪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叛軍攻入長安後的一副社會縮影,包含詩人的切身悲痛。杜詩成為一代詩史由此開始。之後陸續寫下:《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別”這些詩描繪的一幅幅慘絕人寰的畫面皆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時代的悲劇。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以《秦州詩》為轉折後,杜詩不以陳事為主,而是自嘆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詩史性質,而是淡化為時隱時現的背景。如:《登樓》、《白帝》、《登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嘆、憂國、傷時與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