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諸葛亮的作文

諸葛亮自古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評論,深受人們的愛戴,他的聰明才智和忠貞不虞讓許多人都為之欽佩。下面一起隨小編欣賞一下評價諸葛亮的作文範文吧!

評價諸葛亮的範文1:我眼中的諸葛亮

早在《草船借箭》中領略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一個手搖雞毛扇,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智者形象躍然腦海。那時的諸葛孔明,在小學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風範,在濃霧瀰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圓滿的畫上了句號。而今有在《出師表》中重逢諸葛孔明,卻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這位歷史宗師,也不再帶有神秘感的驚嘆來評價他。初讀《出師表》,已被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在面臨蜀漢即將被伐之時,規勸後主“惟坐而待之,孰與伐之。”進而有是“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充分體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忠貞思想。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了他無限的忠誠和“報先帝、忠陛下”的忠貞及“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劉備的知人善用和親賢臣的氣度。“亮躬耕隴田,好為《梁父吟》”,原先的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過著隱居的上呢搞活,卻有誰識得他超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自被請出茅廬後,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負才能得以施展。我很慶幸沒有埋沒又一個人才,沒有又一番《馬說》式的懷才不遇。試想,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出廬,劉備父子又將是如何的結局?恕我冒昧,也許也就不會有歷史上的蜀漢了吧。這也是諸葛亮與劉備交情非同尋常的原因,鑄就了諸劉的魚水關係。很遺憾,諸葛亮的死使蜀漢徹底頹覆,從此潰敗,歷史終究還是選擇了蜀國的傾覆。迂朽的劉禪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罵,而諸葛亮以一生又是充滿光輝與讚賞。“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評價諸葛亮的範文2:談諸葛亮

其實,歷史對諸葛亮添加了過多的讚揚,卻沒有人真正地批評過他。

大家翻開歷史書,蜀漢為什麼會滅亡呢?其實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要他輔佐劉禪,可是他卻一切包辦,導致劉禪沒有任何辦事能力,因此後來信任宦官,導致蜀漢滅亡。

而且,諸葛亮沒有把他的本領找個繼承人繼承衣缽。他在一出祁山時就在天水收了姜維,可一直到臨死,他都沒有認真教育過姜維,只給了他一本書。

還有,諸葛亮把荊州占住不放,結果與東吳不和,直接導致了關羽的犧牲,間接讓張飛與劉備都相繼被害。

接著,我們就要講到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與錯誤——征南蠻、伐北魏。

其實,當時諸葛亮剛剛打下川地,百姓剛喘息一兩年,又勞師出征,勞民傷財,實不可取。而且,當時的天下大勢是與東吳有不和,後方不固,而魏雖撤勝諸葛亮一籌的司馬懿,但急切之間,曹睿還是會首先把兵權賦予他。因此,天時不利,地利不得,人和不順,諸葛亮的出徵實為徒勞之舉。

按當時的大勢,如果諸葛亮還算有一點眼光,應該派精兵猛將把住北、東、南三個關口,盡力與東吳和好,這是外交;整理好政事,再教教劉禪基本的為君之道,此為內政;最後,再廣泛培養人才,精中選精,給自己找個徒弟,再給國家找些棟樑之才,這才是長遠之計。等到大勢有變,曹睿被麻痹,司馬懿真正被疏遠時再出兵,起碼成功的幾率要大得多。

所以,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可悲的人。

評價諸葛亮的範文3:淺評諸葛亮

諸葛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位智者,什麼事情都做的很好,被萬人傳頌、受萬人敬仰。可是我卻不那樣認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戰前,“草船借箭”,現在已經是一段千古佳話,可是我卻不那么認為。如果曹軍放火箭么?他,必死無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戰後,他明知曹操對關羽有大恩,還叫關羽去把守華容道以致曹操逃脫,別人都說他那是挫關羽的囂張氣焰。其實不是,他以為關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樣一來,關羽的知恩圖報就是虛偽的了,關羽的名氣就會打折扣。如果沒有,他有可以不殺關羽,藉機巴結關羽,他早就料到劉備和張飛回說情的,說以叫關羽去華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樣一來,天下大勢一目了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應該是和東吳平分天下。

別人都說他料定魏延謀反,讓馬岱殺了魏延是對的,別人也都以為魏延真的謀反,其實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紀錄諸葛亮說的一句話,諸葛亮說:“若延不歸,軍便自發。”由此可見,他早就料到魏延會不走,他還不事先叫人帶魏延走,導致來了一個馬岱斬魏延。可憐的魏延死了連名節也沒有。

他明知關羽驕傲,還叫關羽守荊州那么重要的地方,以致呂子明白衣渡江、奇奪烽火台、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著是他借孫權之手殺關羽。

他六出岐山,自不量力的以為憑藉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打敗魏國,以致窮兵黷武,加快了蜀國滅亡的時間。他應該利用蜀國易守難攻的優勢發展經濟。可他沒有,最後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裡,諸葛亮是智者,是一個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釣譽,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評價諸葛亮的範文4:我心中的諸葛亮

1820xx年前,一位頭戴綸巾,手搖羽扇,“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東方智者,穿越歷史的風塵,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從此,人們無不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淨化,為他的聰明才智而傾倒。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連同他的名字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閃光。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卻偏偏遇上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出師未捷身先死”,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無限的崇敬和思考。

縱觀他傳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對”對天下局勢的遠見卓識;又有“舌戰群儒”對東吳謀士的磅礴氣勢;有“草船借箭”對天氣及曹操洞若觀火的預測和揣摩;更有“火燒赤壁”對戰事的胸有成竹……

初出茅廬,他“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個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七星台上巧借東風,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他六出歧山,屢戰屢勝,使魏軍帳中首屈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他依然笑容滿面,在一座空城上悠閒地彈琴……

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明知那裡有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葭萌關下,他毅然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他從未有過私心,一心一意追隨主公劉備,為蜀漢大業嘔心瀝血,為民為國死而後已。

白帝城託孤,劉備將子劉禪託付於他,並稱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為蜀漢之主。但他並沒有被飛黃騰達與金錢名利所迷惑,身體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饋了皇叔當年“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劉備死後,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軍馬,沒有讓魏國乘人之危而滅蜀的計謀得逞;在其後的九年中,他開始計畫和準備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獲”,解除了蜀漢的南部之憂;而後六出祁山(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北伐中揮淚斬馬謖,大擺空城計,正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元234年,54歲的他積勞成疾,不久便與世長辭。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個戰場,也成了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他這一生,為了戰爭拼搏了二十多年,從隆中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將一生託付給戰場。他能言善辯,卻從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極高,卻從不張揚個性;他神機妙算,卻從未孤傲輕敵。誠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20xx年前,他輸給了曹魏,卻贏得了從此以後所有人的心……”

在歷史的風霜里,他羽扇綸巾,緩緩從歷史中走來,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揚,金戈鐵馬止步於千里之外,浩浩敵軍殞命於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有超人膽略和傑出軍事才能的三國英雄,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歷史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