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雙龍洞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長、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雙龍洞最奇趣的是外洞與內洞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岩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余,岩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岩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岩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岩石几乎擦著鼻子。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被譽為奇觀。內洞約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處,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鍾乳岩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衝而至,人們稱為“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內鍾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

冰壺洞的洞口朝天,深達40多米。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遊人可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15米左右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鍾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稱“一線天”。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遊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么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4000多字的遊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跡。洞內留有多處古今名人的墨寶。

石鐘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裡,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鐘乳,也叫鐘乳石(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鐘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鐘乳與石筍連線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鐘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雙龍洞雙龍洞洞口開闊,上有當代著名書法家秦萼生先生題書洞名的碑刻。雙龍洞深200米,寬3-10米,高5-15米,通道有寬有窄,高低錯落,大則十來米,小則僅能通人。其洞中有洞,上下有洞,洞洞相通,泉水叮咚,奇景迭出。洞內有“山泉映月”、“雙獅迎客”、“樓台相會”、“十八羅漢”、“蓮池倩影”、“地下龍宮”等七大自然景觀,場面壯闊,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