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做雷鋒

在感動中國的節目中,每個人物都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事跡,,雖然最感動我的人值有三個,有隱姓埋名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幾十年守護天山士兵墓園的陳俊貴;有改變鄉村面貌的好乾部村官段愛平

但讓我十分感動的就是劉盛蘭老爺爺。

他,本是一屆村夫,多年來靠拾荒來維持生計,每天早上匆匆吃完早飯,便開始了他一天的拾荒。

他,已年過半百,卻一直拾荒資助貧困山區的學生。他的老伴早已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他想老了,會有個人依靠,而又在報紙上看見資助學生的新聞,決定資助一點學生,等老了來靠一靠,則是他的初衷,但他從未想過自己資助過這么多學生,他只是一個農民,他每天靠一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自從捐款後,他的生活越來越緊巴巴,本來就貧困的他,現在更加一無所有了。

但她是快樂的,向雷鋒一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有人曾以為他是一位怪人,可他是快樂的,但背後有誰知道他是累的,是苦的,只不過他沒有怨天由人,沒有喊苦喊累,只在默默付出,默默奉獻。每天,劉盛蘭爺爺去撿別人剩下的爛白菜,去撿別人丟棄的菜葉,爛葉子等食物撿來吃,因為他一無所有,他把積蓄全捐給了那些少年們,不了解的人認為劉盛蘭活得苦,但劉盛蘭覺得自己活得很安心。有人說:“真搞不明白,他自己吃糠咽菜,卻努力讓別人吃好穿好,努力資助別人,自己受苦受累,卻努力保護別人,他真是怪呀!”

他,每天清早,早早起床,開始拾荒。他十七年,從未嘗過一點肉,聞過一點肉味,曾有人請他吃飯,而他,一直說吃魚怕卡住喉嚨,他是真的不愛吃嗎?不,他是怕把自己關壞,這樣,他會時常想吃肉,就不能幫助貧困少年了。他,”小氣”的一直不捨得給自己買過一個饅頭,從為自己添過一件新衣服,過年照舊喜氣洋洋。

可捐的錢的總數是七百萬,捐助的學生逐漸從周圍擴大到幾個省,幾個市。

他唯一的珍貴物品就是一個大布袋,裡面裝滿了來來往往的郵件,信封,匯款單……二零一三年八月,老人生病住院了,許多被他資助過的學子從大老遠跑來照顧她,老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老人住院後,心中依然但憂著那群學生,害怕自己的助學費一旦中斷和一下沒到位會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他心急火燎。

在接受採訪時,劉盛蘭老人解釋自己行善的動機時非常坦率,他想“讓他們記得”。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做好事圖回報”的心態,只不過他圖的不是“利”,也不是“名”,他想讓世界知道至少他來過。他讓記者翻閱他的書信,從書信中看來,大多數人是未看見老人的,有稱呼奶奶的,有稱呼大姐的,有稱呼叔叔的,也有將劉盛蘭三字寫錯的,但這些並不能阻擋我們對劉盛蘭老爺爺的敬愛與崇拜

當記者採訪後發出這樣的感嘆,“不管怎樣引導,老人始終不願提自己的一丁點事情,因為他心裡永遠都是想著別人。”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嗎?: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沒錯,看了劉盛蘭老人的事跡,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用人物來淨化我們的心靈,感染我們的中國夢,讓我們凝聚力量,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