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中學生故事新編式作文的反思

自從1999年高考作文走向話題作文以來,以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為題材的高考作文就大量出現,數量之多,著實出人意料,甚至可以用“泛濫”一詞來形容。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其中也的確湧現出了一些以《赤兔之死》《昭君怨》等為代表的優秀作文,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恐怕還是那些隨意改造、寄希望標新立異的“故事新編”式的。

我們並不否認,對於生活單一的中學生來說,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的確是作文選材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生活的不足和選材的睏乏,但是,這並意味著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拿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開涮,它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創造規律。

現象——

由於網路等媒體的推崇和宣傳,以及一些所謂高考優秀作文選編的出版,使得很多學生開始“近視”,誤以為以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為題材就是應試作文的“終南捷徑”。於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作文題,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就成了一些學生作文選材的“永恆主題”甚至“唯一主題”。於是乎,作文中隨意歪曲人物性格、隨意編造古代事例、亂彈文學經典,想藉此體現出一點所謂的“文化底蘊”、達到標新立異的目的的學生作文就大量出現了。

時下,這股“避開現實,回到古代,複述經典”的作文中的作偽、作秀的不正之風已不再僅僅局限於應對高考的應試作文,它已經逐漸向下滲透,嚴重影響了高一高二甚至國中的作文教學,這已經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和嚴重關切。

對策——

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並進而表現生活,實現“吾以吾手寫吾口”的作文教學終極目的,仍然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充其量也只能作為作文選材的一個分支、一個方向,而不是唯一和全部;如果根據作文的實際需要,確實可以以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題材,那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準確理解,避免信口開河

要想使自己的“故事新編”站穩腳跟、取信於人,其前提條件是要對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準確理解和把握,要做到爛熟於心、了如指掌。相反,如果對自己作文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根本就沒有進行過充分的研讀,只憑一個大致的印象就試圖改造,那勢必信口開河,必然導致胡亂解說,甚至會出現張冠李戴的常識性笑話。我們不是看到過高考作文中就有人去寫嵇康如何隱居田園、如何堅守內心的恬淡嗎?這實際上暴露出學生對嵇康這一歷史人物的陌生,而將他與陶淵明混為一談了。一旦出現了這樣的錯誤,對作文而言,那無疑是致命的。

所以我覺得,準確理解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是寫好“故事新編”式作文的第一要素;自己不熟知的不去涉足,這可以說是避免在“故事新編”中信口開河的唯一途徑。

2.線性發展,避免中途易轍

儘管我們也承認,以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為題材的“故事新編”式的作文,是允許通過合理的想像和豐富的聯想來進行虛構的,但是,在創作過程中,這種想像和聯繫應該是“合理”和在“允許”的範疇之內的,而絕不是漫無邊際和隨心所欲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我覺得便是“線性發展”,不能中途易轍。換言之,我們所進行的任何“新編”,都必須符合:

①性格線性化: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的性格發展有其特定的邏輯,在“新編”時,我們必須遵循人物性格的線性化發展,沿一條直線向前推進;也就是說,我們能且僅能改變或改造的是事情,而不應該是人物的性格,不能將人物形象弄得“面目全非”。所以,假如有學生在作文中去寫阿Q學習雷鋒、一心助人為樂,是不是非常可笑?

②背景線性化: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中的人物性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換一個時代或背景,就有可能不能形成這樣的性格和形象,所以背景不能置換,它同樣必須遵循線性原則。但是,有學生就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總喜歡將古人或文學形象“複製”到現實中來,讓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再活五百年”。於是,學生作文中會出現像“莊子跳槽去當售樓先生”這樣的“新編”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③空間線性化:我們在進行“故事新編”時,還必須從原作所提供的空間出發,在尊重原作空間的同時,充分挖掘原作中可能存在的、可以供我們向外拓展或向前延伸的空間,而不能毫無根據地胡亂編造。一句話,要看原作或歷史人物還有沒有“新編”的空間。比如“昭君出塞”,傳統的都是說她在“和親”中的作用,但是,她內心有沒有哀怨、孤獨呢?如果有,這就是我們可以拓展的空間!

3.體現創新,避免老生常談

出新,是“故事新編”式作文的生命。如果過分拘泥於原作或歷史人物,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只是複述已有的故事或情節,那只能是“複製”,不是創新。

所以,“故事新編”式作文要跳出桎梏,獨闢蹊徑,體現創新。

一是要在選擇中出新。忠實原作和歷史,這是必備的前提;但如果僅限於此,那顯然是不行的。因此,在改造時我們不妨學會選擇角度或換一個角度,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進行思考,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云亦云的現象,像上面所說的“昭君出塞”就是這樣。

二是要在高頻中出新。如果我們仔細回顧一下的話,就可以發現,近幾年“故事新編”式作文中,有一些歷史人物和文學形象是屬於“高頻使用”的,如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王昭君、項羽以及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中的一些人們熟悉的人物形象。既然高頻出現,那就極有可能會出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因此,無論是敘述角度、事情選擇還是生髮議論,都必須儘量避開眾人皆知的角度,努力尋求一個“唯我獨有”的全新視角,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