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語文議論文

《莊子》作為先秦富有哲理的散文著作,文章思想深刻、說理方式靈活,對現代議論文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xx中考語文議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xx中考語文議論文篇1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試看歷史長河,成大事者,沒有經歷挫折的少矣;昔日高祖,不過一介小吏,卻開創了漢的四百年的基業;太史令身受宮刑,但其志不催,一曲無韻離騷,足以讓後人嘆絕千古;東坡被貶黃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以上皆遭不幸,但哪個不是名垂千古?

古人尚且如此,那我們能差嗎?達爾文從小被視為異類,但進化論誰又能推翻?誰又能說差?愛迪生小時候被視為笨蛋,但不也成為了大發明家嗎?

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理想的淪喪!人生要經歷過無數的事,如果為了一件小事的失敗而放棄,那只能說明你是一介匹夫。還是愛迪生,研製了電燈,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他放棄了嗎?如果他放棄了一次,那么電燈可能要晚幾百年出現了,那一次失敗算什麼呢?相反的,只要相信光明永遠在我們面前,只要不懈追求,天地也在你腳下。

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輕舟已過萬從山的豁達;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瀟灑;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鑿壁借光的勤奮;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心態;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人不知而不慍的人格!

超然+氣節+豁達+豪邁+勤奮+堅定+心態+人格=一個既成人,又成功的聖人!

20xx中考語文議論文篇2

屈原,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粽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紀念他。可是,我卻並不覺得他像人們想像得那么完美,可以說,我對他很不滿意。人們,正是因為他的才學,他的許多對國家有益的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鬱鬱寡歡,才去跳江,使得他鬱鬱而終。雖說,他是為自己抱憾,為自己的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行為正確嗎?“跳江”,這是一種正確的反抗方法嗎?縱使他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許你會說,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大膽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說他無膽量?可是,懦怯,不在於他對於國家興旺的勇敢,而在於他對於種種打擊後的放棄。跳江代表著他對一切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雲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

那么,他的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他的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跌倒1次要從第2次爬來,跌倒2次要從第3次爬起來……跌倒100次要從101次爬起來。屈原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著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乾脆不再“爬起”了,就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著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讚揚著他,但是,我讚揚他的忠心為國,也鄙夷他的放棄與懦怯。

20xx中考語文議論文篇3

晚上,寫完課外閱讀筆記,發現有一塊“空地”,“荒”了怪可惜的,於是提筆畫了幾根小草,媽媽看見了,說:“你的老師能寫會畫,在他面前‘班門弄斧‘,豈不讓人家笑話!”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浮想聯翩。

“班門弄斧”這個典故是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賣弄本領,自古以來都是貶義的。

由此,我想到:學生們學習本領,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假如如老師斥道:“學習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強!”學生也很“謙遜”,不再進取,那科學技術怎么能發展到今天這樣先進的水平?向老師學習,並非“班門弄斧”。即使弄幾下斧,求教於他人,有什麼不好?因此而多學一些本領,又有什麼不對?如果永遠不敢“班門弄斧”,人類可能還在吃生肉,披樹皮。敢於“班門弄斧”,正是求教的開始。

它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事物總是發展的,後代總是勝於前代的,有許多人在“班門”前大“弄”其“斧”;

青年數學家陳景潤,就是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面前“弄斧”,為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取得優異成績;

工人作家宗福先,就是在戲劇大師曹禺門前“弄斧”,寫出了話劇《於無聲處》,轟動了全國。

我們不要怕“班門弄斧”,而要積極的去“班門弄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