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一事一議議論文

議論文寫作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們在日積月累的寫作過程中,不斷鍛鍊自己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的議論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一事一議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國中一事一議議論文篇1

面對司馬遷,心中感觸頗多。最多莫過於他忍辱負重,完成巨著的偉大精神。於此同時也讓我想起自己的處境。

——題記

尚記兩千年前,司馬遷就在父親臨死之前繼承了他父親的職業,成為西漢的太史令。然而他所繼承的並不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官位,而是一個責任——他父親在臨終前囑咐他要完成他所未完成的事業。這不僅是他父親的遺願,也是歷史負於他神聖的使命。

但是美好的事情常常還會那么的一帆風順——李菱事件發生了。他被處以宮刑,這對一個男子來說是一件奇恥大辱,正如他在《報任安書》里說的“最下腐刑極矣”。按理說他應該以死明志,但他沒有這么做,因為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史命。他不想就這么糊裡糊塗地死去,他要以史雪恥。正是他有這種常人所沒有的精神,才最終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

回想司馬遷一生坎坎坷坷,命運不濟,遭遇悲慘。但他最終成就了一番在事業。這使我內心受到了時代的質問:司馬遷能在那樣的環境下取得成功,難道我們不會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一定能成功,因為我們具有司馬遷所不具有的許多有利因素。

首先,我們生活在一個文明高度發達,人民平等自由的社會裡。社會高速發展,在各個領域裡人才都供不應求。所以人們才有所用,各司其職。這為印我們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司馬遷生活在兩千年前封建君主專制社會裡。雖說他處在統治階級行列,但他的命運完全不象是一個統治者。這是因為他經常陪在皇帝身邊,皇帝高興時也只不不定期是一些微薄的賞賜而已,但當皇帝不高興時他可能就要腦袋搬家了。他被處以宮刑。這也應了古人的話:伴君如伴虎。但這也許已經很幸運了。再說當他完成《史記》時漢武帝沒有毀掉它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司馬遷能完成《史記》是一件有風險的事,而《史記》能流傳下來更是一件幸運的事。然而當今社會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嗎?所以這好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那就是時間。古人由於諸多原因,大都壽命很短,能活到六十就已經很不錯了。而司馬遷也只不過活到知天命的歲數。也就是說他用來完成,史記》的時間也不過三十多年而已。但現在的人活個八九十歲也是很常見的事,而這個數字古人是不敢想的。所以我們從成人到死,少說也有六十年吧。我們花上司馬遷兩倍的時間還愁不能成功嗎?也許你會說司馬遷是天才,而我們是凡人。但愛迪生說過“天才那就是一份靈感加上九十九份汗水”。所以無論我們天資怎么愚笨,我們都可以用時間來彌補。所以我們都是成功的種子。

我們不必太執著於古人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們應相信逆境能鍛鍊人,那順境不是更好嗎?所以面對司馬遷我們應增強自信心,相信成功最終是屬於我們的!

國中一事一議議論文篇2

書是有香味兒的,能享受與否其實全在乎自己的意念,感知則有,弗感毫無。

品味書香,要漫步書境中。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隨感、隨筆,描摹情境的句子是經常可以看到的,每當此時,我便毫不猶豫地置身於文章的境界中,跟隨著作者的感受一齊感受——感受作者的欣喜愉悅,感受作者的離散愁苦,感受作者的憤懣抑鬱……總之,置身於文章的境界中,品讀到的總會是那樣真實,禁不住便與作者產生共鳴。幾日前有幸讀到張承志先生的《心靈史》,文章中寫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活在沙溝莊子人們的悽苦生活(部分),作者筆下的情境真的將我深深感染。全村共四十戶、二百零幾口,就有過餓死七十多人的慘劇。那時村子裡都吃苦苦菜。有家人的孩子進山挖苦苦菜,進了山就沒有再回來。人們天天都吃苦苦菜,身子逐漸就透明了……其中有這樣幾句:兒子死在山裡,同伴嚇得跑回村,告訴那孩子的母親。可是她剛剛弄來一碗糊糊湯,正打算等兒子挖回苦苦菜,給兒子喝,一聽說兒子的死訊,這位母親猛地抓起碗,只顧自己急急喝起來!讀到這裡你的大腦中會浮現出什麼呢?是母親猙獰的臉孔還是空氣中瀰漫的恐懼?還是……假若你就在桌旁,看著母親這瘋狂般的將糊糊湯喝下,估計,這該算是一種震撼了吧。

品味書香,更要怡情書香中。所謂景為情設,置身景中自然會被其中瀰漫的某種情致所感染,油然而生出感受。這裡的景當然不限於純粹的美景。感受了,有時會拍手稱快,有時低徊欷歔,有時會心一笑,這就是情,文章的情,作者的情,能傳染的情……再看《心靈史》中的那段,母親的行為一開始令我驚詫不已,本想母親抓起碗後會重重的摔出去,然而她卻將糊糊湯一口氣喝下……這是發生在大西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真實事件,所以聯繫實際可以看出,這沒有什麼不可能,事件是真實的,那么給我們的感受又會是怎樣的呢?失去兒子的痛苦,飢餓難忍的無奈,都被她伴著淚水狠狠喝下,我敢說她喝下的糊糊湯一定比苦苦菜苦澀百倍。也許把每個人放在那個環境中,都會那么做,而且有甚於而無不足。歸根究底,一句無奈道破天機。

書中蘊涵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想還是再找機會聊聊吧。

書中不僅有野花的馨香,竹林的清香,山谷的幽香,而且還有桑梓之地的土香,以及依稀記得母親身上的柔香,這些香味是很難覓到的,其實也不盡然,或許小窗旁邊,或許路邊燈下,悄悄翻開也許已經泛黃的書頁——一陣馨香會將你輕輕瀰漫……

好多書香值得品味,然而現在的我們已是錯過好多——但我想說的——感動若在,書香尤存。

國中一事一議議論文篇3

冬日推開窗戶,看著遠處朦朧在霧氣里的紅日和近處的草木,頭腦忽然清晰起來,不由自主地感嘆道:活著真好!

呵著白氣走在田間,一股清澈明亮的溪水潺潺流過,它正悄悄的穿過我的心田,讓我倍感滋潤,那種冰涼透心的滋潤讓我更加溫暖。

望著這白茫茫的世界,小心地窺探出每一個生命的秘密,不禁又憂傷起來:生命就這么一次!

我一直在尋找兩個問題的答案:生命是什麼?生的意義又是什麼?

看慣世間人情冷暖我還是找不到,無意之間與朋友談起,朋友說:“生就是為了感受這世間的酸甜苦辣……”又是老一套的說詞,我向來厭倦這樣的說法,這種答案是一種敷衍。

問一位在商場上奔波多年的商人,他笑了起來:“生,就是為了追求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我早該預料到的,商人日日夜夜為利益所驅使,他們當然是這樣想的。

問爸爸的老師,那位老師戴上眼鏡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沒有回答,捧著他手上的書有繼續看了起來。

去年秋天外婆的妹妹死了,家裡人怕外婆難過不讓外婆去參加葬禮。等到冬天過年的時候,我見到外婆,外婆拉著我的手一邊嘆息一邊抹眼淚:“你沒有姑婆了,以後這世上再也沒有這個人了……”話還沒說完,她就哽咽得說不下去,放開我的手傷心的哭了起來。

我這才發現一個人的離開是多么嚴重的事情!就如外婆所說的一樣,一離開,這世上從此就再不會有這個人的身影了。

生,難道就是等待死亡?

如果是,生命簡直就是一種可笑的惡作劇!給予你生的權利,又要剝奪你生的權利。

地球上每天都有生命在消失,這種消失有的是人為,有的是自我選擇,還有少數的是天為。自我選擇是逼不得已而選擇的解脫或自由或輕生,或許不該議論,因為真正的原因沒人能懂,包括他本人。天為,實屬無奈,不管是否願意留下,終究敵不過死神,我們只能嘆息。

這二者我們暫且不多談,因為我最想談的是人為,人為是這之中最黑暗的一種戮殺!我曾經看著一個人拿著一把大刀把一隻活生生的狗的頭砍了下來,鮮血四濺,那隻狗還來不及感受痛苦。也許是錯,因為是條狗就是它的錯!這是生命的悲哀,我才發現生命早就被劃分了等級,如果下輩子我也是一隻狗,那么我的命運又是怎么樣的,夜裡這樣想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生,真的是一種玩笑!那些被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的生命,如果再有人去殺他們,那這個人就一定回被判刑!這對於低層次的生命公平嗎?有人說這叫“物以稀為貴”,荒謬!上層次的是生命,下層次的就不是生命了?下層的生命就該殺嗎?難道僅僅因為那些上層的物種稀少了,低層次的物種較多,所以就能隨便殺嗎?

錯!這全都是錯!生命是同等的!

人也許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但是也許不是,請允許我用“它們”來稱呼人類,因為它們輸掉了所有!

人類這種動物總喜歡判斷出生物界裡別的動物的錯與對,以有利於它們的為對,有損它們利益的為錯。

舉個老鼠的例子吧。

老鼠被人類稱為“壞蛋”,因為它偷人類的糧食來吃。壞嗎?是壞!因為它,確實“偷”了。可是壞是它想壞嗎?偷難道是它想偷嗎?有幾個人想過它僅僅只是為了生存!它也是生命,它也想活下去!人類千方百計的想殺掉它們,我想也許到了某天地球只剩下一隻老鼠的時候,人類就又會千方百計的想辦法讓它繁衍後代吧!

可笑啊!

美國發動了戰爭,伊拉克又有多少人死去?這些都是鮮活的生命啊!戰爭到底是為了什麼?利益!又是利益!都是在同一個地球上生活的生命,難道就非得要爭個你死我活?

算了,都是錯,錯的都是命!

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經找到生的原因和生的意義,現在再也不會這樣想了,不會再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