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議論文:棲於精神世界

棲於精神世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膚淺的活,一輩子也讀不懂春花秋月,洞簫牧歌。

每個人的心中對人生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追求,有人認為,有錢花,有豪宅住,有好車開,有美酒好喝,有美食可嘗,便活得很充足;有的人認為即使身處陋室,身無分文,只要心境如清水一潭,追求精神的快樂,才是真正的活著。我認為如果說物質基礎是使生命之泉涓涓流淌的源頭與動力,那么精神追求則是使生命之泉永恆不枯、清澈動人、永遠流向遠方的指引。

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並沒有在意,身在官場雖然可以衣食無憂,但有時卻不得不做違心的事,與之相比精神田園的快樂更讓他著迷。“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所以他的精神境界是空靈的。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就在貧苦中脫胎換骨,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令人不欽佩?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話,斷送了他的榮華富貴,但他的精神世界並未淪亡,他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他們將物質視看得平淡,只嚮往精神的伊甸園。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主席這樣說道。國民政府時期,美國對中國發放“救濟糧”,但朱自清明白這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他的精神世界是一般人到達不了的天堂,在他看來,物質的食糧給人以身體上的滿足,那么精神上的空虛便只能靠精神食糧。精神上的富足是無法靠物質生活來填補的,與其苟且的活,還不如光榮的死。

過度的物質欲望最終一無所獲,追求精神的收穫以攀登心靈的高峰。人活一世,對於物質方面能吃飽穿暖足矣,即使吃不飽、穿不暖,我們也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領略生活之真,在大地之上詩意地棲居,永醉於自己的精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