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尖子生”犯罪

在北京市西城區看守所,關押了三十餘名西城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少年犯一張張稚嫩的臉使人感到觸目驚心,有兩個瘦小的女孩子尤其引起了人們注意。從她們純真的臉上真的找不出一點與違法犯罪聯繫上的可能。其中一個叫燕子,18歲,參與搶劫5起,和他人所搶款物總計價值人民幣4800餘元,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另一個叫露露的涉嫌尋釁滋事已經被關押了四個多月,檢察院將提起公訴,等待的是法院開庭審理,露露年僅16歲。

燕子生長在知識分子的家庭里,也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燕子的學習成績是全年級的第三名,是學校公認的學習尖子;露露的父母則一個是廠長,一個是經理。露露不光學習好,還是班裡的班長。兩個孩子的共同點是家長、學校都絕對不相信她們會犯罪。然而,觸犯刑律的偏偏就是這兩個“好學生”。

近幾年,青少年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引起全社會關注,據統計,九十年代中期的發案率是八十年代的八倍。一提起少年犯,不少人會與單親家庭、雙差生聯繫起來,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是導致犯罪的原因。確實,1995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在未成年作案成員中這種人群占絕對數量。於是,學校、社會和親職教育的重點自然的放在了“易感染部位”,老師、家長總是對相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注重管理。但我從燕子、露露兩個違法犯罪青少年身上驚訝地發現,類似這種家庭溫暖,條件優越,學習努力,功課優秀的好學生觸犯刑律的事早就不是新聞了。幾年時間,這種或功課名列前茅或擔任學生幹部的“好學生”走上犯罪道路的情況大有形成一種趨勢的可能。也可能正是平時的優秀表現,使家長、老師往往不能接受他們犯罪的事實。有位三好學生的父親得知兒子因盜竊被捕後,不顧兒子在法庭上對自己盜竊的事實供認不諱的現實,拚命找審判人員信誓旦旦地說一定是公安機關抓錯人了,肯定是兒子被嚇壞了胡說八道。

燕子和露露的學校、老師常常教育,家長也管的嚴,可她們就是聽不進去,總覺得“認乾哥哥、乾姐姐”比友誼更重要;電影裡的“老大”都用刀或拳頭自己去解決問題,找老師、報警都是小角色,當班長、學習尖子還不如“大哥大”威風。這不就是不辨善惡嗎?燕子說:“我愛看的是港台電視,描寫太保、阿飛的vcd,我最愛看《古惑仔》了……”一邊是蒼白的書本說教,一邊是情節生動的vcd,缺乏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喜歡哪個,是不言而喻的。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看出淨化社會環境非常重要。不良社會環境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外部原因,要從外部消除不良刺激。我希望電視台的叔叔阿姨們能多給我們拍一些有趣的、健康向上的電視劇,還希望學校能夠常給我們開法制課,進行法制教育,創造一個有利於我們少年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