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是我們育英國小的老師和同學們常常說的。

當我呀呀學語時,爸爸、媽媽教我的的第一首詩那就是《憫農》,那朗朗上口的四句詩,使我幼時就明白了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道理。當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的第16課也就是《憫農》這首詩,老師的通俗解釋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詩的前二句說的是農民在烈日下灑汗鋤地的情景,概括和形象地表現了農民的辛苦。後二句說的是有誰知道這盤中餐,每一粒都是農民千辛萬苦的勞動換來的,勸導人們要珍惜和節約糧食,表現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憐憫的感情。

遺憾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但許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卻忘記了節約二個字、忘記了盤中食物的來之不易、忘記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就象我們學校的個別同學,經常會將一張張還可以用的紙張一團團的丟在了垃圾筒里,一支支只用了一半的鉛筆丟在了垃圾筒里......,這種不以為恥的浪費行為,令人心痛。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憫農》的這首詩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更能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銘,讓我們從節約一張紙、一支鉛筆、一粒米、一滴水做起,形成一個履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