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把貓殺得得那么殘忍

最近我看到這樣一條有關“貓的新聞”,這條新聞的題目是《天津向廣州月供貓兩萬隻 殺貓方式很慘忍》。文中把人們通常用“水淹”的方法殺貓,描寫得非常恐怖,我不知道寫那篇文章的人是不是真的很喜歡貓。或者從沒有見過別人殺貓,反正我在小時候就知道“殺貓用水(淹)、殺狗用繩(吊)”這個道理,因為在廣東人眼裡貓和狗都是良好的“補品”,所以在我第一次聽到在浙江有些地方,在貓死後是放在樹上的時候,覺得有點兒“暴跈天物”。及至後來才知道,因為地方風俗的差異,對待貓也有各種各樣的方法。

在一個實行多民族、多元化的社會中,愛貓和吃貓是個人自由,彼此之間並不會產生什麼厲害的衝突。

不過那位記者想通過把殺貓的過程寫得那么殘忍,而阻止別人“吃貓”的傾向(至少有些"小資"吃貓的時候就可能覺得有點不舒服)的話。也有點兒太天真了。那位記者如果知道女士經常吃的補品“血膠”(阿膠中的極品,為了得到“血膠”,要用皮鞭把“驢子”抽得滿身是血,再剝下來熬制而成的,夠殘忍了吧?),或者知道我們經常吃用的“乳鴿”是用手“活活卡死”的話(記得第一次殺乳鴿的時候,我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才能下手的)。不知到他會不會不買阿膠或者食乳鴿呢?

我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類作為一種高級動物,“食”的種類和方法也多種多樣,這也必然切及到其它的低等動物的生存。但無論你是用什麼方法來“吃”它們,都要把它們“處死”,而無論你用什麼方法“處死”它們,都是把他們的生命權“剝奪”。而“殺一隻雞鴨和殺一隻貓”,所產生的意義是一樣的。不能因為“貓”是一部分眼中的“寵物”,就可以高出其它動物一等。西方一些“動物權益保護團體”,為了解決這方面的矛盾,把“寵物”和“家禽”人為地分開,但這樣做無疑是非常不合理的的。因為“寵物”和“家禽”並沒有明顯的標準,你有權把“貓狗”說成“寵物”,但我也有權把“雞鴨”看成寵物。但不能因為你把“貓狗”看成寵物而不準我“吃用”。也不能因為我把“雞鴨”看成寵物,而不準你吃“雞鴨”。

所以對於能否“吃寵物”的爭論,媒體還是少介入一點,讓他們在各自的空間自由發展,“愛貓”的繼續“愛貓”,吃貓的也由他去吃吧,沒有必要站在那一方的立場說話,也沒必要為那一方的利益做旗手。